在古代,人們認為竈神在玉帝面前說幾句好話,會給家庭帶來幸福,保佑來年家庭平安。所以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神,要求他在後天說好話,說吉祥話。這種送竈神的儀式被稱為“送竈”或“辭竈”。除夕夜,我們要把竈神帶回來。
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在墻上掛竈神和祖先的畫像或照片,要準備飲料和貢品,要接受人們的祭拜,直到大年三十。但祭竈時要將關東糖融化,塗在竈神嘴上,這樣竈神就不會說壞話了。
2、竈糖
煮糖煮糖(關東糖)是麥芽糖的壹種,也叫芝麻糖,很粘。拉成長條形的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外面,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脆的,甜甜的,很香,有壹種特殊的風味。
真正的關東糖極其堅硬,不易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雖然很重,但是材質很精致。味道微酸,中間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
糖分芝麻糖和非芝麻糖兩種。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空虛,皮厚不足五分。雖然大小不同,但交易還是按重量計算。大蜜瓜有壹兩斤重,但拿來當幌子,買的人很少。
3.清掃灰塵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除塵掃屋”。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
春節前打掃灰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掃塵的那壹天,全家人壹起動手打掃屋子和院子,刷洗鍋碗瓢盆,拆洗被褥,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其實,人們用“塵”與“陳”的諧音來表達除舊迎新的意願。
4.做豆腐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些地方還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習俗。傳說竈王爺上天後,玉帝會親臨下界。
看看是不是家家戶戶都像竈王爺演的那樣,家家戶戶都吃豆腐渣來表示自己的辛苦,躲避玉帝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在古代其實是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不過有時候會有人買壹大筐豆腐來吃充饑之類的。).
5、根據蠶場
趙天蠶,又名“燒蠶”、“燒田財”,是江南地區流行的壹種祈福新年的民俗。臘月二十五,綁著火炬的長桿會立在田裏,用聖火來預示新的壹年,欣欣向榮的聖火預示著來年的豐收。這個活動在除夕的時候在壹些地方舉行。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