禎明二年(公元588)十月,隋文帝楊堅命晉王楊廣率領51.8萬士兵,分八路進兵伐陳。守將告急求救,陳叔寶自恃長江天塹可守,不予理會,依然沈湎於酒色之中。
次年正月,隋將韓擒虎強渡采石礬,攻入建康城,陳叔寶方才酒醒。此時,城內文武百官皆各自逃遁,只有尚書仆射袁憲和後閣舍人夏侯公韻侍奉在側。袁憲苦諫其應效仿當年梁武帝見侯景壹樣“正衣冠,禦正殿”。
後主不聽勸告,誠惶誠恐、六神無主,走投無路之際,竟自稱“吾自有計”地強攜貴妃張麗華和孔貴嬪避難於景陽井中。夜晚,隋軍經過景陽井,朝井內大呼,恐嚇著要往井中落石。頓時井中傳出叫聲,隋軍士兵隨即引繩將井中三人壹並拉出。
粉面黛目的張、孔二位嬪妃涕淚俱下,胭脂沾滿井石臺,以帛拭之不去,遂留下胭脂痕跡。陳朝從此滅亡,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殿不久被毀,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幾百年後的宋人為記取陳後主亡國被殺的教訓,遂在雞籠山法寶寺(今雞鳴寺)東側新建壹口水井,民間稱此井為“胭脂井”,又稱為“辱井”。
擴展資料:
胭脂井的歷史沿革:
據《景定建康誌》、《至正金陵新誌》記載:胭脂井,原名景陽井,在臺城內。臺城是六朝之宮城,大體位於今南京市玄武區大行宮周圍及其以北南京總統府東西壹線。
隋朝以後,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樓早毀,胭脂井隨之湮沒,但井欄還在,稱陳宮井,曾流布於江寧興寧寺、金陵法寶寺。後人為了記取陳後主亡國教訓,遂在雞籠山的雞鳴寺側立井,並刻辱井銘。
宋朝時期,胭脂井石欄在法寶寺(今雞鳴寺)內(蘇易簡說在學士院內),紅痕若胭脂。
明朝時期,胭脂井在天王殿左側。後來,傳說原來的井欄保存在明故宮遺址文物保存所。
清朝道光年間,雞鳴寺住持脫穎按《誌》尋得,立柵欄保護,題名“古胭脂井”。
民國時期,胭脂井旁有胭脂亭,六角、彩繪、面積49平方米,南京市長馬超俊題“古胭脂井”四字。今雞鳴寺東麓山坡上的“古胭脂井”,由此而來。井前豎有壹碑,碑上“古胭脂井”四個大字歷歷在目。
百度百科-胭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