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大小不去實地勘察沒辦法單純引用數據說明。
意義(引來的,妳可以自己找,我覺得人家樓上的說的挺好): 經考證,越窯始於漢,比文獻記載始於唐要早。 早在兩晉時期,越窯就已成為我國南方地區燒制青瓷諸窯的龍頭老大。唐代燒制的瓷器造型精美、釉色迷人,被譽為“密色瓷”。唐人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就是對越窯青瓷的高度贊美。據《冊府元龜》、《宋會要》、《宋史》等書記載,宋立國初期10余年間,吳越錢氏先後向宋王朝貢獻越窯青瓷17萬件。由此可知,宋初,越窯在我國瓷器史上仍占有重要位置。北宋中期以後越窯逐漸趨於沒落。 三國時期,越窯青瓷的胎質、釉色與東漢相同。胎質細膩,呈灰白色,燒結堅硬不吸水,釉色呈青色。主要器形有碗、盞、罐、壺、盆、缽、盒、盤等實用器,另有供隨葬用的竈、井、雞籠、狗圈、碓、磨等冥器。常見的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等。西晉時胎色加深,普遍呈灰色或深灰色,釉色呈青灰色,器物除三國時期常見的器物外,又新增加了扁壺、雞首壺、尊、獅形燭臺。紋飾以聯珠網紋帶成為該時期的主要裝飾,另有禽獸紋帶、瓜棱形紋,但數量較少。六朝時期越窯器形變化總的趨勢是,早期矮胖端莊,東晉開始陸續向清瘦秀麗方向發展,底由圈足變成平底。 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手感渾厚滋潤,正像文獻中所說的“如冰似玉”。該時期主要器形有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10余種。器形的主要特征為盤口壺變成了喇叭口,碗由深腹變為淺腹,底有玉璧底和矮圈足兩種。雞頭壺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執壺。晚唐以後,碗式更加豐富,除玉璧底碗、斂口淺腹平底碗外,還有荷花碗、荷葉碗、菱形花口碗等。盤類有翻口、斜壁、平底盤,敞口、玉璧底盤,葵瓣口盤和方盤。執壺的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盤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蓮花瓣形,盞托做成荷葉形。唐代越窯器的裝飾以畫花為主,也有印花、刻花和鏤雕。畫花線條簡練,寥寥幾筆就成壹朵盛開的荷花。印花多用於碗內底部或盤底,畫面為圓形,有雲龍、壽鶴、花卉等。 宋代早期的越窯器沿襲晚唐越窯器風格。過去人們多把越窯帶細線條畫花裝飾的器物視為五代時期的作品,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此類器物也出土於宋代遺址和宋初墓葬中,從而改變了過去人們對宋初越窯器的偏見。
我必須說的是:什麽叫外行我是今年剛高考完的學生,不是玩玩意的。可我爺爺是幹考古的,我從小到大跟著他熏也熏出來了。妳跟我爺爺的那些徒弟壹樣瞧不起人!不稀罕妳的賞分!!!以後別再說“外行的走開”這樣的話!
/qingci-882-4405599.shtml
/thread-22712-1-1.html這兩個地方都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