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是藏族人民創造的歷法,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隋唐)。藏歷是陰陽合璧,將壹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天。12月,銀月是壹年的開始(壹年的開始與今天的夏歷相同),月亮的周期是壹個月。大小月交替,大月30,小月29。閏月用於調整月份和季節之間的關系。設置閏時間和農歷不壹樣。受漢歷影響,自9世紀以來,藏歷壹直采用幹支紀年法。不同的是用五行代替十支: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欣為金,壬為水;用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醜為牛,等等。比如農歷甲子年,藏歷稱為木鼠年。藏歷稱為“饒瓊”,與內地的“六十花甲子”相似,反映了漢藏民族歷法的起源。此外,藏歷還設置了24個節氣來預測西藏的長期天氣,以及五大行星的運動和日月食。藏歷有三個要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從印度傳入的時輪歷,從漢族傳入的憲法歷。
2009年的藏歷新年是公歷2月25日,距離春節只有1個月。藏歷新年和春節的日期重合或不壹致沒有具體的規則,但只有三種情況:同壹天、壹天之差或壹個月之差。2010藏歷新年(2月14)與農歷新年和西方情人節在同壹天。
-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和陰陽歷。陽歷以太陽每年的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天)為壹年,分為12個月,與月亮的運動無關。根據陽歷的日期,我們可以知道從冬天到夏天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全周期和短周期,這對於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很不方便。農歷以月亮的圓缺(即新月,等於29.5306天)為壹個月,12個月的乘積為壹年。完全忽略了太陽的年視運動規律,所以農歷的日期並不能表現四季的冷暖。這種歷法沒有什麽實用價值,現在除了伊斯蘭教,已經被廢棄了。在中國農歷中,強調陽歷的長短,避免陰歷的長短,以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王朔月為月,回歸年為壹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有農歷元素的陽歷,有太陽元素的陰歷。根據農歷的日期,不僅可以知道潮汐的漲落,還可以基本把握季節的變化。農歷是我國的獨創,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
-
農歷是中國長期采用的傳統歷法。這種歷法安排了24個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為陰歷。其實農歷和陰歷是不壹樣的。農歷以農歷正月的周期來確定月份,通過放置閏使壹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年。還有夏歷、漢歷等名稱。農歷是目前我國與公歷並行使用的歷法。雖然人們習慣稱之為“農歷”,但它實際上是農歷的壹種,而且不僅僅是以月相周期為基礎的農歷。
除了清明節是基於24節氣中的清明節,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都是基於農歷的。直到現在,漢字文化圈的大多數國家和民族仍然慶祝農歷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
-
註意:
公歷現在是壹種國際歷法,也叫公歷。它是基於地球壹年繞太陽壹周,這在西方國家很常見,所以也叫“西歷”。中國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采用陽歷,所以也被稱為“國歷”。它也被稱為“新歷法”,因為它與中國的舊歷法對稱。1949正式規定了日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