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北京的王府井曾有壹家“亞洲書庫”,竟然有在王府井建圖書館的外國人 ?

北京的王府井曾有壹家“亞洲書庫”,竟然有在王府井建圖書館的外國人 ?

如今,私人藏書已成為壹種時尚,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著建立自己的私人圖書館。而在百年前,北京的王府井曾有壹家由澳大利亞人建立的私人圖書館——“亞洲書庫”。

?在王府井建圖書館的外國人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1862年生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1897年作為倫敦《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來到北京,在中國工作了20多年,到過中國10余個省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國通”。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聘請莫理循擔任民國政府政治顧問。

從擔任《泰晤士報》駐華記者伊始,莫理循就敏銳地發現,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北京城裏,除了幾個私人藏書家外,還沒有壹家像樣的圖書館,特別是自然科學書籍奇缺,這與壹個文明古國的都城極不相稱。於是他利用各種渠道,開始有計劃地、系統地搜集圖書。僅幾年時間,就在位於王府井的皇親溥倫的府宅裏建成了自己的圖書館。圖書館建成後,被稱為“莫理循文庫”。

莫理循經營圖書館可謂用心良苦,當時有許多圖書價格很高,莫理循有時要欠債購買這些圖書。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書庫的規模越來越大,聲譽也越來越高,其中收藏的書籍、文獻、史料達2.4萬余冊,還有110多種報刊以及1000多種畫冊和圖片資料。這些圖書來自中、英、法、德、俄、荷、意等十幾個國家,內容不僅涉及中國,還涉及中亞諸國、日本、印度、緬甸、錫蘭(今斯裏蘭卡)、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等國家,門類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歷史、地理、文學、法律、美術、地質、礦物、醫藥、娛樂等,對當時的學者深入研究亞洲幫助很大,“亞洲書庫”也由此而得名。

莫理循並沒有壟斷這些精神財富,他十分歡迎中國的知識分子到“亞洲書庫”來閱讀,也接納歐美學者來此從事東方研究。壹些外國來訪者受益匪淺,歸國後在媒體上大力推介該書庫,使莫理循及其“亞洲書庫”名揚海外。

磨難中保存至今

1916年6月,袁世凱在唾罵聲中死去,莫理循又先後效力於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和總理段祺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是想返回英國治病,但“亞洲書庫”卻令他割舍不下。經過壹番考慮,莫理循決定將“亞洲書庫”出讓,表示願意將書庫賣給中國政府、學術團體或個人。但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安,忙於爭權奪勢的北洋政府裏根本無人關心和重視文化事業,而有識之士又苦於囊中羞澀,無力購買。消息傳到美國,各名牌大學深知“亞洲書庫”的價值,紛紛聯系收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表現得最為積極,爭相報價,加州大學的報價高達3.5萬英鎊,這在當時是壹個不小的數目。然而,莫理循最大的願望是將書庫留在中國,最低限度也要留在亞洲,於是他在出讓“中國書庫”時提出了3個條件:藏書必須永久保存;圖書館需用“莫理循文庫”名義;為學者閱讀提供方便。最終,“亞洲書庫”被當時日本三菱財閥巖崎小彌太以3.5萬英鎊的高價收購。巖崎的父親素來珍愛東方文化,特別鐘情於中國史籍,曾高價收購過中國舊藏珍籍,他以中國宋、元圖書為主建立的“靜嘉堂文庫”,藏書達25萬冊。

“中國書庫”的藏書從北京由鐵路運往天津大沽,從大沽裝上“高砂丸”號郵船,1918年9月運抵日本橫濱。但是,藏書剛剛搬到日本就遭遇了壹場災難。1918年9月,暴風雨襲擊了日本深川,臨時存放圖書的位於深川的巖崎別墅遭到水淹,大部分圖書被海水浸泡。巖崎召集各路專家進行緊急搶救,經過洗滌、幹燥、改裝等多道工序,大部分圖書得以復原,但仍然有壹部分圖書無法修復,只能丟棄。

巨大的損失令巖崎痛心不已,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又對書庫進行了補充,先後購進涉及中國、日本、中亞、波斯、印度以及南洋諸國的圖書近5萬冊,還從日本記者渡邊哲信手裏征集到清末民初在北京發行的全套《順天時報》等史料。這樣,“亞洲書庫”不僅補上了損失的圖書數量,而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各種圖書資料3.1萬余件。鑒於書庫規模迅速擴大,超出了“亞洲書庫”原有的內容,巖崎決定將書庫改名為“東洋文庫”。

1922年,巖崎在東京建成了壹座新的“東洋文庫館”,並組織專家對文庫進行了系統整理。當浩大的整理工程進行之時,1923年,關東地區發生了8.2級大地震,東京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令人稱奇的是,東洋文庫館未遭嚴重毀損,書籍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如今,這些圖書依然被保存著,成為學者們研究中國和亞洲歷史的重要資料。

  • 上一篇:沖動懲罰的歌是什麽?
  • 下一篇:卷餅面糊的面筋怎麽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