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從政治角度來看趙霽,妳可以被稱為“壞國王”。然而今天,我們要順著書法的脈絡,走進他的藝術世界。歷史的尺度是公平的。我們在陳述完趙霽的所有過失後,會在最後加上壹句:“惠宗工於書畫,書法稱為薄金,擅畫花鳥……”他是壹個有才華和創造力的藝術家,但不幸的是,他在治理國家方面是壹個低能兒。在書法方面,其最大的成就是獨創了“瘦金體”,成為後世學者仰望的對象。壹個成熟的書法家的表現手法往往是多樣化的,被後人稱道的作品往往是他所擅長的。那些很少被提及的,大多是因為它們的表達方式不是作者最擅長的。然而,它們雖然隱藏在歷史的某個角落,卻依然大放異彩。比如說張旭擅長草書,就忽略了他的楷書《尚書省郎官石序》的存在;王鐸說自己擅長草書的時候,從來沒有提過自己的隸書。同樣,趙霽的“草書千字文”比“楷書千字文”更少被提及。是不是藝術價值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草書千字文(圖為部分作品),紙質,長31.5cm,寬1172cm。本卷成書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這時,趙霽已經40歲,人到中年。
趙霽哪裏有取草書的方法?阿清學者孫承澤在《義和團賣夏記》中稱他為“書法懷素,手腕極弱”。從這個角度來說,懷素確實是他的方法的主要對象。他將懷素的連續趨勢運用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對於圓的運用。隨著精於此道的到來,每壹個字都形成了環繞之勢,結構空間充滿了堅韌的彈性。如果用批判的眼光去欣賞,有些話困在小圈子裏,鎖在圈子裏,難免有點“過分”。例如,在這部作品中,對“陰郁”壹詞的處理方式添加壹些硬角可能會更好。
經典的產生,靠的是時間的檢驗和判斷。趙霽的草書千字文能流傳近千年,是壹個奇跡。如今,我們說起張芝、王羲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人的草書,自然會想到趙霽的《千字文》,對於開創了“瘦骨體”先河的趙霽來說,這是無怨無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