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熱兵器的戰場上,刀劍這類冷兵器其實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士兵裝備的軍刀主要突出壹個多功能的屬性。刺殺和格鬥功能實際上已經很弱了。在古代戰場上,刀其實也很少見,能夠使用刀的都是精銳部隊。因為古代談不上什麽工業,打造刀遠遠不如打造槍來的實在。打造槍只需要壹個槍頭就行了,剩下的桿用木頭、用竹子都沒問題。但是刀對金屬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在我個人心目中,如果給歷史上最棒的刀派壹個座次,第壹位的肯定是唐刀。第二位的我更願意給紅纓大刀。而第三位我會給樸刀。唐刀主要興盛於隋唐時期。刀身比較窄,可以雙手握持。如果將唐刀細分,那麽可以分為唐儀刀、唐障刀、唐橫刀和唐陌刀。其中唐儀刀主要是配發給禦林軍使用。而且還不僅僅是壹種儀仗用刀,也是壹種戰刀。唐障刀壹般比較短小,用起來非常靈活,在貼身戰鬥中非常合適。唐橫刀乍壹看類似於武士刀,原因是唐橫刀本身就是日本武士刀的祖先。唐橫刀是唐軍的主要武器之壹。最後壹種就是唐陌刀,主要是用來反制敵人的騎兵。刀身寬達,據說壹刀下去可以將敵人連人帶馬劈成兩截。
但是唐刀在後期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很多唐刀的打造方法更是已經失傳。至於原因,我認為是刀本身的缺陷,對於普通士兵來說,給壹把刀真的不如壹柄長槍好用。具體可以類比壹下刺刀與大刀的區別。二戰時期的刺刀搭配上步槍,確實很類似於壹柄長槍。兩個力量相同的士兵面前,長槍確實更加省力,而且對於個人的武術功底要求較低。
有人曾經作過試驗,將20個人分成兩組,第壹組使用大刀,第二組使用刺刀。進行了5次對抗,刺刀以5:0的比分擊敗了大刀。其實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大刀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刺刀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裏面有大量精加工件,比如彈簧、螺絲這些東西。當時的我國基礎工業幾乎沒有,國內的兵工廠只有幾個能夠生產刺刀。反而是大刀生產難度低,能打菜刀的鐵匠就能打大刀。但是無論如何,舉起大刀向侵略者發起沖鋒,已經成為了我心中勇士的象征。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使用的大刀主要是以清代大刀為基礎的形制。刀身寬厚,有壹個元寶型的護手,手柄上纏上布片或者麻片增加摩擦力。同時在刀尾的鐵環上拴上壹根紅布條以壯聲威。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所以很多軍隊連槍支都沒有辦法配齊,只能為士兵搭配上這些冷兵器。大刀是我過人民不屈意誌的象征,同時也是壹種警示,時時刻刻的提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強大起來了,才有能力保衛我們自己的和平生活。
其實樸刀可以看作是比較古老的組合刀。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時候,用的就是樸刀。但是在樓裏面空間很小,所以武松手中的樸刀很有可能是還沒有裝上刀桿的樸刀。如果需要作戰,那麽就將刀桿連接上,這樣短刀就變成了長刀。古時候,對於冷兵器管制還是非常嚴格的。很多時候,所以人們都是將樸刀的刀頭藏在衣服裏面,不外露。將刀桿背在身上或者提在手裏,我使用棍棒,官府總不能說什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