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出土的明代銀錠實物可以看出,在明中葉以前,甚至明中葉以後的很長壹段時期,銀錠上都有大量的文字。在明朝以前,元代銀錠上有50多個字,所以明代銀錠上也有五六十個字。這些文字有時能說明銀錠的來歷,而且幾乎都有銀匠的名字,這是銀錠成色和重量的保證。四川明定陵和洪崖明陵出土的銀錠,字數從十到五六十不等,是明代中期以前鑄造銀錠的又壹顯著特點。從明朝中期開始,白銀成為流通的主要貨幣。嘉靖四十壹年(1562)“半江”征銀,萬歷九年(1581),各行各業的人都廣泛需要白銀。這就使得在很多銀錠上可以使用相同的文字,而不需要壹個壹個的雕刻,所以可以直接鑄造成文字,方便快捷,更有利於白銀的使用和銀錠的流通。所以文字也發生了變化,字數由繁變簡,相應的趨勢有所減少。有些小元寶上面只有壹年的數字。明代後期,白銀不僅用於大宗交易,也用於小生意,這在明代野史雜記和戲曲小說中有生動準確的記載。因此,“大明元寶”上的簡括明快的文字更適合明末各級民間交易和倉儲的需要。當時商賈富銀,有百萬銀稱大甲;幾十、幾萬的叫中甲;壹百二是小賈。皇帝、官僚、中小地主競相收銀。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壹個愛儲銀的皇帝;鄭德、嘉靖時,劉瑾、朱寧、嚴嵩父子,朝野大臣,都有幾千、幾百萬兩白銀(6)。所以是合理的,是基於《大明元寶》鑄造於明末的事實。
5.從1368年朱元璋開國到1644年李自成去世的277年間,貨幣既是白銀,也是紙幣和錢,在錢文不叫“金元寶”。事實上,在明代,鮑彤被命名為錢文,“元寶”的名稱被廢除。原因如下:壹是避開了朱元璋皇帝的忌諱;第二,“元寶”二字可以附在合作社的“元寶”上,所以到了明朝,錢從囂張到萬年歷,無論大小,都叫“鮑彤”,其讀音基本上已經廢除了其他種類,單獨念了。所以,從出土的明器和史書記載的錢幣中,不難發現明末並沒有叫“元寶”的錢幣。那麽,如何理解“大明元寶”的銀錠呢?後世的贗品?還是現代人的偽造?另外,是不是還有壹種解釋:那就是明末清初戰亂時期,朝廷無暇顧及這個,地方和民間私鑄。這壹點也應該得到充分的認識和考慮。
6.大明元寶銀錠上鑄有“丁醜年”字樣,但“丁醜年”指的是哪壹年?據筆者計算,在明朝末年的277年間,有五次,如下表所示:
甲子年和明帝年劄記
1397丁醜年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
1457丁醜年天順元年明英宗朱祁鎮復位。
1571年丁醜年鄭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
1577丁醜年萬歷五年明神宗朱翊鈞
1637丁醜年崇禎十年明嗣朱總有間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朝有五位皇帝分別擁有“丁醜年”。因為之前已經討論過,《大明元寶》的鑄造時間只能是明朝中期以後,所以明朝洪武三十年和明天順順元年就不做過多研究了,只從以下三年說起:
(1)年錢不是明代鄭德時期鑄造的,現在出土傳世的鄭德錢是後人補的。舊社會關於鄭德錢有各種各樣的旁系說法,比如“鄭德是遊龍,培智過江無波”;“如果身邊有義錢,賭就贏”等等。因為明末清初甚至民國時期,民間有很多模仿的,而且數量相當多。根據1955四川洪崖明墓出土實物,鄭德時期銀錠表面文字為凹版,仍屬於早期鑄造形制,可以推斷鄭德十二年鑄造“大明元寶”的可能性極小,不適合明案。
(2)萬歷鮑彤銅錢是明朝萬歷年間鑄造的,現在還有很多。萬歷鮑彤還有另壹種銀錢,這是世代罕見的。據《續文獻通考》載:《春秋明夢殘誌》載:“萬歷年間,郝靜賜錢於物,曰:每錢壹文。。。說大明鮑彤”。然而,沒有出土任何實物。萬歷年間,由於名臣張的專制決策,他推行的改革,尤其是“壹條鞭法”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封建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