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古代打仗的時候,弓箭手射出去的箭還會被回收利用嗎

古代打仗的時候,弓箭手射出去的箭還會被回收利用嗎

當然要回收利用了。

箭頭、箭桿制造時間很長,箭頭又很費金屬材料。造壹支箭並不容易,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常都會回收箭矢,有的箭支射出後就會有損壞,箭桿有損壞的就回收箭頭,箭頭收不回來的就收箭桿,收回來還能再加工利用。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古代工匠造箭,3個工匠兩天的時間造箭150枝,而古代的1枝箭通常需要1根竹子,4片翎毛但箭頭應該是鑄造廠另行制造,需要青銅和鐵。

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制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制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采用鑄造,顯然是舍不得銅箭頭樣式的慘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復雜造型必須舍棄,改為如鐵劍的四棱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

銅箭退出舞臺,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第壹種鍛制鐵箭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這是利於鍛制的樣式。

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對鐵箭種類的細化又是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有意思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有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變得更為專業。南宋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金、元的連綿戰爭迅速使火器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命運的力量。不過在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還只適合火力覆蓋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會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箭鏃的數量始終是國家手工業的核心產品產量。唐朝太白心經規定,部隊中弓箭手每人要裝備100支箭簇。但由於制造耗時耗力,漢朝都還沒到部隊每人壹張弓。明代國家已經非常發達,但根據土木堡戰役的武器消耗統計,每人只有15支箭鏃。所以收集自己和敵人的箭鏃,制造箭,非常重要。

  • 上一篇:歷史故鄉:壹朵憂郁的玫瑰——紀念費雯·麗誕辰104周年。
  • 下一篇:臺灣省有哪些免費、開放、自由的城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