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壹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湣。萬歷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英雄事跡:
於謙的最大的貢獻是北京保衛戰勝利,。
京師保衛戰或稱北京保衛戰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於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消息傳到京城,皇宮上下驚慌壹片。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於謙加強戰備。十八日,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於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於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壹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於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壹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於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小故事:
明朝有壹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於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受賄成風,於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誌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說,於謙當"兵部侍郎"時,有壹次巡撫河南。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於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為,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於謙聽了哈哈壹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壹首: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後,他果然不帶壹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思想品德:
於謙有著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他有著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於謙詩詞:
明代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