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古代那麽多錢,為什麽現在都沒了?這些錢都去哪裏了?

古代那麽多錢,為什麽現在都沒了?這些錢都去哪裏了?

白銀是壹種重要的貴金屬,在我國歷史上曾是國家的主要財富儲備。很多歐洲學者認為,中國在歷史上通過海外貿易獲得了巨額白銀,那麽這些錢現在去了哪裏?事實上,除了寶藏流失和戰亂,中國歷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的白銀外流,壹次是元朝,另壹次是清末。

春秋戰國至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采礦技術水平有限,我國地方銀礦產量並不高。在這壹歷史時期,白銀主要作為稀有貴金屬,被王公貴族制成奢侈品收藏使用。它沒有作為交易的貨幣流通給人們。

唐宋時期,中國的白銀冶煉技術有所提高,中國的白銀產量在宋代達到頂峰。據宋史記載,金滅北宋時,掠銀項圈800萬,約4億兩。此外,北宋向遼、西夏共繳納白銀1328萬兩,南宋向金共繳納白銀1485萬兩。這些數字可能略顯誇張,但卻能證明當時白銀的大量庫存。結合史料記載的唐宋時期銀礦向政府繳納的銀稅(銀稅)和銀稅稅率,宋代白銀存量達到幾億兩千萬應該是客觀事實。

但元朝建立後,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白銀外流。因為元朝是世界級的帝國,蒙古統治者與全世界都有貿易往來。他們把財富白銀掠奪到北方,作為國際貿易的支付工具,大量流向國外。據壹些學者統計,整個蒙古統治時期(1206-1368)的白銀外流規模可能達到2-3億兩,直接導致了明初白銀的匱乏。

明朝中後期,世界白銀流向發生變化。壹方面,日本和南美當時發現並開采了大量優質銀礦產資源;另壹方面,在隆慶統治時期,明朝的“開關”解除了海禁。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受到全世界的喜愛,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

而海外產品對中國人的吸引力並不大,導致白銀只能進不能出。英國學者形象地說,“中國皇帝可以用秘魯運來的銀條建造宮殿。”學者認為,明清兩代通過海外貿易積累了約5億兩白銀。加上國內生產,到清末,中國國內白銀存量約為7億兩。

那麽到目前為止,這些錢都去了哪裏?主要原因是列強的經濟侵略戰爭。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除了炮火,還包括鴉片和貿易戰。英國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向清朝傾銷大量鴉片,中國對外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嚴重時,每年有數千萬白銀流向國外,這是清末白銀外流的主要原因。

第三,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侵略,被迫簽訂了700多個不平等條約。在這些條約中,除了割地,還要賠償,賠償的貨幣以白銀計算。比如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要求中國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的3000萬兩,共計2.3億兩。辛醜條約的賠款,包括本金和利息,高達6543.8億兩白銀...可見列強通過戰爭在中國掠奪了大量白銀。

第四是清政府自身軍費開支驚人,購買軍火也消耗大量白銀。晚清政府,除了應付與列強的戰爭,國內也有壹場大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需要幾千萬兩白銀。清末,戰亂不斷,清政府財政幾近崩潰,國庫幾乎被掏空。清朝鼎盛時期,每年有數千萬兩白銀庫存,而到了後期國庫最窮的時候,庫存的白銀只有幾萬兩。

白銀消失的另壹個原因是,白銀仍具有貴金屬價值,社會仍有將白銀制成日用品、首飾或窖藏的趨勢。和故宮博物院壹樣,現在還有大量清廷的銀器。除了政府的國庫,民間也可能會私收壹些白銀。

  • 上一篇:原礦是翡翠金砂還是宜興紫砂?
  • 下一篇:上世紀70年代有句話叫“三轉壹響壹響”。為什麽三轉壹環?什麽是點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