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來?

臺北故宮源於北京故宮。親歷者那誌良先生所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對故宮文物去臺的驚險歷程有詳細記載。但為免於淪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遷的國寶遠不止於故宮。臺北的歷史博物館和鄭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記載著這樣壹段歷史: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損,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運往漢口,1938年又運至重慶。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壹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慶的68箱文物中精選38箱運往臺灣,文物以陶器、銅器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鄭公大墓中的珍貴器物。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會各界要求展示故宮文物,曾被保管委員會拒絕。1956年,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建立第壹座博物館“文物美術館”,收藏來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館的“家底”。1957年,蔣介石巡視“文物美術館”,並改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作為1949年後臺灣建立的第壹座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曾經獨享尊榮。蔣介石撥交為他祝壽的禮品270多件,社會各界踴躍捐贈各自的收藏,第壹任館長包遵彭稱歷史博物館是社會愛護扶持的產物。同時,史博館也居於文化藝術活動的引領地位,致力於臺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藝術的普及活動,開辦畫廊,鼓勵藝術創作;設置“歷史研究室”,輔助學校歷史考古課程和研究;1964年推動成立博物館學會,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館館長論壇。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後中央博物院歸並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壹個適當的保存環境。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線。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 上一篇:廚房酒櫃帶門效果圖大全2020款 怎樣正確選擇酒櫃
  • 下一篇:嗶哩嗶哩十大好看動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