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叫pia(四聲)ji(輕聲)那個字我不會寫啦,也不知道有沒有,反正我們這邊小時候都這麽說,打pia ji,摔pia ji什麽的
洋片遊戲的發起於80後壹代,而且也不象很多傳統遊戲壹樣淡出與這壹代,至少我本世紀初依然見有小學生玩這遊戲,但我們卻見證了洋片遊戲的壹個很繁榮的時期,那時恰好是在印刷業最興盛的時候,很多印刷類的產品,特別是玩具產品,在我們這壹代的童年時興旺起來,洋片,貼畫,遊戲棋,書皮,課程表,明信片,賀卡,都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回憶,所以以後還要寫很多類似專題,這次忽然見了幾張網友“不健康動畫”收藏與拍攝的洋片,於是想寫壹篇小憶。“洋片”的叫法不知道是不是保定的,反正保定之外我聽“洋畫”更多。我第壹次接觸玩洋片是在館驛街小學上幼兒班的時候,那時候壹直到漸離洋片的小學高年級,壹直只知道幾種玩法。
“拍”(發音KUAI),不接觸洋片,拍洋片旁的位置,利用氣流讓洋片翻面,誰把所有洋片的拍的翻面誰便 勝了,且所有洋片都歸勝者所有。
“吸”,用手扣洋片,利用氣流讓洋片翻面,勝法於“拍”壹樣。
“拍吸”,“拍”與“吸”的聯合玩法,先要把洋片拍過來,然後還要“吸”的翻面壹次才算勝。
“打”,不用手直接參與,用手把壹張洋片甩到另壹張放於地上的洋片旁,用氣流翻地上的洋片。
“彈”,把壹張洋片放於手指上,另壹手彈出,以遠取勝。
其他規矩:(不知道都是誰定的,主要是對不能參與遊戲的洋片做的規定)
“剪邊不帶”,洋片要留白,剪過於見到邊的不能參與遊戲。
“神仙不帶”,最早的洋片都是神仙圖案的,大家也玩的不亦樂乎,後來也可能是變形金剛洋片的進入,神仙題材的漸漸淡出。
“大腳丫的不帶”,神仙題材的還可以參與的時候,有壹種,壹版裏的幾張,可能是仰視角度,所以顯得人物的腳很大,這種的不能參與遊戲。
“大破兜的不帶”,“大破兜”音譯,意思是洋片的角卷邊。
“重影不帶”,見圖,印刷偏位即為重影。
其實這樣講來,“洋片”就是普通話了吧,說這個才會大家都知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