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1253952
分布:雲南西南部哀牢山與夢樂山之間地區的新平、鎮遠、墨江、元江、紅河縣。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無法互通。過去沒有文字,直到1957才產生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大多數村莊建在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房子壹般是土木結構的建築,木墻平頂,雙坡四坡。
哈尼族以農業為主,擅長種茶。哈尼族種茶歷史悠久,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總產量的三分之壹。
習俗
哈尼族人過去認為火是他們家族的生命,對火心存敬畏,所以要長期保護火。每個家庭都有幾個不同的火坑。壁爐裏的火不僅要放滿煙花,而且每個壁爐的使用也不能混淆。
哈尼族有* * *享受獵物的習慣。獵人在山上打獵回來,不管獵到多少,整個寨子的人都可以來分獵物,每家都可以分壹份。如果獵物太小,直接煮了和大家分享就好了。
哈尼族有很多禁忌,比如產婦分娩,避免外人闖入房間;進村不能穿衣服;不能用壁爐上的三腳架來晾濕鞋;禁止砍伐“龍樹”,禁止往樹下扔汙物。
哈尼族人壹向好客。每當有客人來時,他們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提出壹碗米酒和三大塊肉,稱為“喝燜鍋酒”。酒席期間,往往有酒有歌。客人走的時候還會送壹個大粑粑和壹包用芭蕉葉包裹的臘肉、酥肉、豆腐球等食物。
婚俗
哈尼族非常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戀人往往是以結對設宴的形式選擇的。壹般在結對設宴前,男方取得女方承諾後,男方會湊錢請廚師殺雞、烹肥、炒菜、釀酒、泡糯米做準備。晚上,酒席在10點左右舉行,約有10-30人參加,圍觀者熙熙攘攘。燈會亮著,桌子會擺滿各種各樣的菜。首先把煮好的公雞頭朝上放在餐桌上,在雞肉上掛兩個雞睪丸和壹只活螃蟹。“黑幫頭”和“少女頭”從頭領上坐起來,其余男女成對依次坐好。然後,互相敬酒唱歌,聚會就結束了。這時,男生把糯米和蔬菜包在芭蕉葉裏,給女生在回家的路上吃。如果男女雙方有情,可以約下壹次見面。當地人將這種求愛活動稱為“阿巴多”,通常在農閑季節舉行。
飲食習俗
哈尼族習慣在日食時吃兩頓飯,主食是當地的大米,輔以玉米。我喜歡把大米和玉米蒸成米粑粑、米粉、腸粉和豌豆凍。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喜歡將瘦肉切碎,用大米、姜末、八角面和草果面煮粥,這是主食的上品。
無論是平時還是節日,每頓飯都少不了豆豉。他擅長利用當地的鄉土材料腌制鹹菜、煮肉和各種風味菜肴。比如百旺就是用畜禽的凍血塊混合油炸花生、薄荷、姜蒜、酸菜根、鹽、辣椒、生肉做成的。
喝茶喝酒是哈尼族人的愛好,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甜白酒,醇厚甘甜;哈尼族喝鮮茶,有苦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有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典型食品。如竹雞、生炒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有蜂蛹醬、泡椒芭蕉心、酸筍炒麂肉、肉末醬、橄欖魚清湯、螃蟹燉蛋清、水煮蛇丸等等。
假日和節日
像漢族人壹樣,他們也慶祝春節和中秋節。傳統節日主要有“正月初壹”(65438+10月)、“吃紮紮”(五月節)、六月節等。此外,還有兩個小節日,即“栽秧節”(又稱“黃米節”)和“年味節”。哈尼族傳統歷法將壹年分為三季:冷季、暖季、雨季,每個季節四個月。壹年中有兩個節日。壹個是十月,壹個是六月。
十月是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持續五至六天,祭祀神靈和祖先。那時候家家都會殺壹只紅公雞,就地烹煮,絕對不能帶到室內。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吃壹塊雞肉,但是要結婚的女孩不能吃。然後會給同宗裏資歷最高的老人做三個飯團和壹些熟肉。寨子裏會有盛大的街邊宴,就是每天近百桌連在壹起,各家各戶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展示自己的廚藝。
六月在六月舉行,具體日期由祭司選定,主要內容為祭天谷神。那時候也要殺雞宰羊,辦酒宴。為神靈建秋宅時,要在門口殺牛祭祀神靈。祭祀結束後,要人均分牛肉,享受神靈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