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信件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開家去波蘭學習,結束於1966年傅雷和他的妻子自殺。12年的幾百封信,貫穿了傅聰從留學、玩得好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反映了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的交往以及傅雷家庭命運的起起落落。傅雷和他的妻子非常細心。他們兒子的信件被妥善收集,重點內容被分類復制成冊。
書籍介紹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丟失,當時傅家所有財產被抄,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多年後的壹天,上海音樂學院發現了傅雷的壹些遺物,包括壹本用黑紙包著的練習冊,名為《康格書信節選》。
1986,傅聰得知此事後,堅決拒絕發表這些信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太不成熟,無法和年輕時的父親相比。
所以之前版本的《傅雷家書》往往只是傅雷的壹段獨白。我們只能想象或猜測傅聰如何回應他的父親,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對孩子教育極其嚴格的傅雷,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深愛著兒子:“妳走後的第二天,妳想寫壹封信,怕妳煩,就這樣。”但是沒有壹天不在想妳。”(1954)“妳回來了,又走了;很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妳,妳不會感到孤獨。
但是,我們靜下心來,慢慢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比起剛剛過去的聚會和熱鬧,難免顯得空虛。”(1956)“我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還有什麽能和這種幸福相比呢!雖然以後妳我相聚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但我至少在精神上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中,傅氏家族探討了音樂藝術和文學創作的深度和高度。傅雷緩解了傅聰在藝術道路上的情感問題:“妳說矛盾和快樂總是有的,但我相信,沒有矛盾,藝術家是不會進步、進化、不會深入的。”(1955)還興奮地交流著自己剛剛看的劇和電影。“常翔宇的天籟之音太美了,上下音域很寬,演技和文筆都很好。”(1956)
這些家書,因為時代悲劇中傅磊壹家命運的變化,更顯得悲涼而富有感染力。傅雷在給兒子的最後壹封信中,心情沈重地說:“人生有許多困難。我們必須不斷改造自己,與壹切傳統的、資本主義的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和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壹切人生觀和舊的社會規範。”(1966)
擴展數據
圖書評價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和傅雷夫婦寫給他兒子的書信集。它摘錄了傅雷先生從1954到1966的186封信,最長的壹封信有7000多字。字裏行間,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崇高情懷。
傅雷說,他給兒子的信有很多作用:
第壹,討論藝術;
第二,激發年輕人的感情;
第三,訓練傅聰和傅敏的寫作和思維;
第四,做壹面忠實的“鏡子”。信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更多的是關於藝術和生活,灌輸壹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和藝術的尊嚴”,做壹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兒子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對傅聰和傅敏的愛並沒有變成那種普通的溫柔。而是他總是把道德和藝術放在第壹位,把小牛的感覺放在第二位。就像他對傅聰和傅敏童年的嚴格管教,雖然不被壹般人認可,但這真的來自於他對兒子更深的愛。
因為這本書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俗語。所以,它就像山中的清泉,藍天的白雲壹樣純凈簡單。
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素養都有著深刻而深遠的啟迪。《傅雷家書》獲首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壹等獎,還被列為“百年中國文學百部優秀圖書”大型叢書之壹。據統計,20年來其發行量已達165438+萬份,足以證明其影響力之大。
《傅雷家書》是壹篇“飽含父愛的嘔心瀝血的教學文章”,也是“藝術學徒的最佳讀物”。是現代中國普通典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能讓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好書,值得家長和孩子去讀。
(本書由李重陽博士、廣州中山大學工學院劉忠博士和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陳子萱教授推薦。)這本書是書信體。《傅雷的壹封信》——壹篇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的教學文章: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深的愛。信中強調的第壹件事,
1是壹個年輕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2.待人謙遜,做事嚴謹,舉止得體;
3.遇到困難不要氣餒,不要因為中了大獎而驕傲;
4.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有藝術和人格的尊嚴,做壹個“德才兼備、個性突出的藝術家”。
同時,傅雷也對兒子的生活進行了有益的指導,像導師壹樣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如何正確處理愛情和婚姻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對妳兒子的愛無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