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新城區,有壹座另類的建築,遠遠望去,就像是壹座“宮殿”,它就是赤峰博物館。赤峰博物館自壹九五八年開始籌建,經歷了近三十年才完全竣工,占地面積約為三千四百平方米,吸收了中國唐代、遼代的建築風格,將主體設計為仿古樓閣風貌,***分三層,四個展區,展現了赤峰當地及周邊部分地區,幾千年來人類發展過程的風采。
由於赤峰當地有豐富的古人類生存遺址,所以赤峰博物館中珍稀文物很多,館內藏品多達壹萬件,其中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鬲、西漢王莽鑄錢陶範、遼代三彩鴛鴦壺、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等都屬館藏精品,但要從浩如煙海的珍品中,挑出壹件最有價值的“鎮館之寶”,還是這件趙寶溝文化石雕人像。
1954年,考古學家尹教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壹書中,正式將發現於赤峰紅山的史前文化,並將其命名為”紅山文化“。作為赤峰市著名的史前文化,這裏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其中陶器和玉器最為博人眼球,但是隨著歷年來,專家們研究的逐漸深入,他們在壹九八二年,在趙寶溝發現了壹種新的史前文化,這就是如今聞名全國的“趙寶溝文化”。
經過專家使用地層檢驗和碳十四測定年代,他們發現趙寶溝遺址的某些遺存文物,比紅山文化的文物年限更早,隨著趙寶溝遺址的文物,壹件件從土中取出來,每壹位考古學家都感到無比振奮。在出土的文物中,石雕器物和陶制品占據主體,當地專家將它們壹壹帶回研究所,準備細致研究,其中的壹件石頭雕刻的小人,並未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時間不長,在當地專家的盛邀下,省裏的考古專家來到了赤峰,進行協助研究,這個石頭小人引起了省裏專家的註意:它高度為38厘米、寬22厘米、厚20厘米,憨厚的雙手捧在隆起的腹上,由此可以看出她是壹位孕婦。可以看出來,這個小石頭人,在設計時,就是為了著力表現出她隆起的腹部。
結合以往文物的研究經驗,專家們認定,這個小石頭人,是祈福時使用的祭品,眾所周知,遠古時期,華夏民族仍處於”母系社會“中,沒有什麽事情比族群的繁衍和壯大更重要,多壹個人,族群就多壹份力量,多壹點希望,所以這個石頭人看似簡陋,毫無美感,但卻很可能是當時最神聖,最重要的壹件物品,是當時的古人同天神“交流”時的倚仗。因此,這件石頭人,具有難以估量的文化價值。
壹件小石像的價值得到如此提升,就是得益於它的歷史價值,幾千年前的石像,可能就是關乎氏族興亡的重要珍品,它讓我們從外在到內在,對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有了壹個認識的過程。
仔細想想,何止是在博物館中,世界上有太多有價值的文物被低估,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懷才不遇”時,也可以想想這壹件件文物,它們被埋藏多年,最終才得以成為鎮館之寶。其實只要肯努力,說不定有壹天,妳就是那件“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