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幹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幹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裏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壹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誌,乃與日競走”。
其實古代贏秦人的歷史就像誇父追日壹樣悲壯而蒼涼
嫦娥,是壹個神話人物,原型是誰尚有爭論。東漢之前,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系 ,直到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 羿的妻子姮娥,演變為傳說中的嫦娥、後羿的妻子。自古以來都有學者認為稱為“羿”的有多個[2]?,處於不同時期,從而難以判斷嫦娥是何時人物。
有人認為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後裔,也稱“姮娥”、“常娥”。美貌非凡。姮娥是堯帝時期的神射手大羿的妻子。
有人認為是常儀。《呂氏春秋·勿躬》有句雲“尚儀作占月”,清人畢沅作註說:“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何’,後世遂有嫦娥之鄙言。”
有人認為是嫦羲。“姮娥”原先寫成“恒娥”,即《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有二”之常羲。古音讀羲為娥,逐漸演變為奔月之常娥。《文選》註兩引《歸藏》,均謂常娥服不死藥奔月。知常娥神話古有流傳,非始於《準南子》。又《準南鴻烈集解》引莊達吉雲:“姮娥,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選》註引此作常,淮南王當諱恒,不應作恒,疑《意林》是也”。漢文帝名恒故諱之,知姮娥作恒娥,而恒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頤煊雲:“《說文》無姮字,後人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