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皇帝給民間人士禦賜寶物的故事,還曾有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在得到禦賜寶物後的心情,便作詩雲:“美人贈我金錯刀,合壹報之英瓊瑤”。肯定有很多人會好奇,這些禦賜的寶物就算做是私人物件了,這些受到禦賜的人是將寶物當作傳家之寶了呢?還是將寶物販賣出去了呢?
在河北壹農民家中藏溥儀禦賜寶刀,專家勸他上交,他拒絕後,9萬塊賣掉了這把禦賜寶刀。歷史上,明朝在於女真的戰役中敗北,中原的政權被女真族所取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政權。1644年,女真族進京後建立清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
自清朝建立以後,也出過幾代明君,如順治帝、康熙帝和雍正帝,康熙帝更是成為了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也是後人熟知的“康乾盛世”的第壹位領頭皇帝,壹直到乾隆時期,整個清朝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是說壹無二的。
但不幸的是,這些都只是封建社會的壹種“回光返照”罷了。在乾隆時期,這位皇帝在批復英國使臣的上書中寫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清朝地大物博,什麽都有,不用和外國交往通商來彌補物產的不足。
這句話也證實了清朝的傲慢自大和閉關鎖國的性質,也因此導致了國內的政治經濟和思想完全與世界脫軌,從而落後於世界,封建社會帶來的弊端暴露無遺。這才有了之後英法聯軍入侵燒圓明園、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在這些屈辱的戰爭裏清王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百姓也受盡欺淩與壓迫,這時才有壹些人意識到我國的狀況已處於水深火熱中。
在1908年時,光緒皇帝壹病不起,又因光緒皇帝膝下無子,慈禧太後不得不將攝政王載灃的長子溥儀接到宮中撫養,並將他立為皇位繼承人,以備不時之需。沒過多久,光緒皇帝就駕崩了,慈禧太後也在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日病逝,時年三歲的溥儀不得不即位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壹位皇帝——宣統帝。
宣統皇帝溥儀並沒有做太久的皇帝,他在1909年上位,在1912年時被逼退位,在1917年時再次登基,但沒過多久,隨著辛亥革命的槍聲響起,清朝就此覆滅。但退位後的溥儀仍舊生活在紫禁城內,還成為了日本人扶持的傀儡皇帝,人們還是稱他為“皇上”,仍處於在高位上,日常的生活開銷都有民國負責。
雖然清朝滅亡,但是紫禁城內依然留著前朝皇宮貴族留下的精美物件,這些物件都堪稱為珍寶。壹直生活在高墻內的太監宮人們是非常清楚這些物件的珍貴與價值的,有些心懷不軌之人便將這些物件偷走變賣,還有些人為了掩蓋自己的偷竊罪行甚至將珍寶存放之地燒毀,大量的文物也因此被毀。後人知曉此事後都感到非常的痛惜。
當然,不是所有寶物都被摧毀了。溥儀作為皇帝,非吝嗇之人也,他時常賞賜寶物給身邊的人,得到賞賜的人自是開心感激的,也壹定會對寶物愛惜有加,這畢竟是禦前得賞,是壹種光宗耀祖的榮譽,所以也有不少的寶物被留存到今天。
而那把被老農賣掉的寶刀,就是這樣的賞賜,壹個農民為何能夠得到皇上的賞賜呢?他們之間又有何淵源呢?原來這位農民的父親曾經是溥儀禦前的壹名侍衛,在溥儀退位後依然保護著溥儀,在溥儀遇到危險時更是舍命相救。溥儀對此十分的感動,為表感激之情溥儀便將這把刀贈予了這名侍衛,刀上還刻有“宣統禦賜”四個字。
在這名侍衛去世後,這把寶刀自然就傳到了這個老農的手裏。而令這把寶刀人盡皆知的還是因為這位老農四處打聽這樣的壹把刀能賣多少錢了。很多文物愛好收藏者和壹些收購商都趕來商議價格。當地文物局聽說後也趕來勸說老農將這把寶刀捐贈給國家,國家也會給相應的補助的。但是這位老農考慮再三後,最終還是以9萬的價格將寶刀賣給了前來收購的文物愛好收藏者。
雖然寶刀已賣,文物專家們還是對此感到惋惜,但是這個寶刀畢竟屬於個人的私有物品,老農有權處理,至此也只能希望買下寶刀的文物收藏者好好保管和愛惜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