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完工。此後,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多次修繕擴建,歷時150余年。人們習慣稱之為圓明園,其實是圓明、長春、蘄春(後改稱“萬春”)的總稱,占地很廣,外圍周長約10公裏。圓明園是水景園林,水面占整個園林面積的壹半以上。山水周邊景觀145,部分景觀直接以水為主題命名。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塘月》、《屈原風蓮》等都出自杭州西湖十景。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景》、仿廬山的《西鳳花》、仿獅子林的《石迷宮》、仿瞻園的《乳源》、仿孤山鶴亭的《趙賀鄧》等。,匯集了無數世界名勝和名園的精華。圓明園在全盛時期,不僅是規模空前的皇家園林,也是清朝皇帝發號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從康熙到鹹豐,每年有六位皇帝在此居住三四個月,處理政務,進行各種政治活動。當時大皇宮大門兩側有內閣、六部、軍部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場所。在西北的廢墟中,仍能發現幾組規模較大的宮殿遺址。有“公平廳”,有宴會盛大的“九洲清宴”,有供奉歷代清朝皇帝像和祭品的“安佑宮”,有圖書館的“文遠館”。
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也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在長春花園的北端,最初建造了壹組歐洲風格的花園,其中包括由意大利傳教士和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的“西方建築”。創建於清幹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材料是許多精雕細刻的石頭,各種形式安裝在主要景點。園林鋪裝、綠籬修剪、圍欄、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只是屋頂鋪著中國特有的琉璃瓦,墻壁鑲嵌著琉璃瓦,而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堆石工藝和磚雕工藝。它是當時世界上唯壹兼具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此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公園還收藏了非常豐富的文物、書畫經典,堪稱東方文化藝術的寶庫。
八國聯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等國組織的聯軍侵華。19年底,中國北方爆發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助清滅洋”的口號,紛紛入京。1900 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余人進京。17年6月,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大沽口炮臺。19年6月,慈禧決定向各國宣戰,6月21日宣戰。14年8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15年8月晨,慈禧隨光緒皇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放火燒了莊,在屠殺了義和團約1700人,在京搶掠三天,後又私掠。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八國媾和,並於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其他各國政府締結《辛醜條約》。
電影《火燒圓明園》的解說詞中有壹段話:壹場大火,曾經在每壹個中國人的臉上烙下恥辱,同時也在每壹個中國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仇恨。當大火在空中燃燒的時候,壹個黃河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壹個幾億只有力的手,幾億只含淚的眼睛的民族,只能握著空空的拳頭,看著這個千園之園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