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大眾哲學》作者艾思奇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讓普通人知道哲學的真諦,在上海出版的《閱讀生活》雜誌上連載了近壹年。因為效果好,出版了單行本,大眾哲學的名字也是後來敲定的。本書共五章,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了哲學的概念、哲學的分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四大定律和五大類,給讀者展示了壹個清晰的哲學世界,讓普通人不再對哲學望而卻步。艾思奇先生的普遍智慧對當時現實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次讀《大眾哲學》很興奮,好像突然發現了壹個光明的未來。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壹直想把哲學的方法運用到工作和學習中,因為教育學生就是傳承智慧,哲學是智慧的體現,既能提供壹種世界觀,又能提供壹種改造個人思想、引導行為規範的方式。本書作者運用化繁為簡的方法,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講述深刻的哲學原理,讓人耳目壹新,信心十足。比如第壹章,作者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最終將枯燥的哲學概念自然引出,告訴我們哲學既是壹種世界觀,也是壹種思維方式;由此,作者通過“兩軍交戰”、“三分如人,七分如鬼”、“為什麽會有不如意的事”等諺語講述了哲學的分類,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流派的區別,使讀者明白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第三章至第五章還用“以照為喻”、“卓別林與希特勒之辨”、“朋友還是狼”、“無風不起浪”、“嶽飛是怎麽死的”、“貓生來吃老鼠”等耳熟能詳的比喻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口中的原理,為自己所用。可能讀者很難相信哲學真的那麽簡單。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覺得作者真的是用心良苦。哲學理論再深奧,也來源於現實生活。沒有無源之水,就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普世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會有那麽多人高度認同馬克思及其理論。
教育的目的之壹是教給學生智慧,熟悉生活規律,努力在生活中強大起來。即將到來的學期是壹個充滿疑惑和熱情的時期,很多管理方法都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適應的迷茫到清晰的時期;面對無數雙求知的眼睛,我深感責任之大。毫無疑問,大眾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大眾化、現實化和大眾化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