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商鞅首先在鹹陽建了嵇闕。後來,秦王們增加了許多宮殿。
秦始皇在統壹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模仿鹹陽園林六國宮殿,擴建了宮殿。整個鹹陽城“隔宮、亭、閣,與太陽隔絕三百余裏”,宮殿之間多條道路、隧道相連,形成了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過壹首《鹹陽宮》的詩,描寫鹹陽的奢華和秦朝的教訓:
鹹陽宮陰森險峻,再續前緣六國塔華麗。
天帝當時自然是醉了,有山川不關秦的事。
秦代鹹陽遺址總面積為654.38+0.5萬平方米。城址中部以北有周長約2747米的夯土墻基礎。平面為不規則長方形,形似秦朝鹹陽城的宮城。宮墻北面,有壹條與宮墻平行的道路。路面呈魚脊狀,兩邊有排水溝。
在鹹陽城址北面的階地上,靠近城市中軸線處,有壹組高臺宮殿建築遺址,位於秦前谷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
西側的遺址保存完好。遺址修復後可以得知,這是壹組東西對稱的高層宮殿群,由橫跨谷道的飛天亭連成壹個整體。這是壹個極具藝術魅力的露臺建築群。這個場地可以分成幾個小房間。
南面西段的五間房排成壹排,西面的四間房是宮妃居住的臥房。出土了豐富的壁畫和壹些陶器紡車。最東邊的房間有壹個加熱壁爐和壹個大型陶瓷排水管,想必是浴室。浴室的壹角是儲存食物的地窖。
主殿建在壹個高臺上,表面呈紅色,即所謂的“丹邸”,門口有壁畫,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殿堂。
在宮殿的西南面,還有壹處宮殿遺址,結構非常復雜。有壹條亭子路,兩邊裝飾著彩色壁畫。壁畫的內容是秦王龐大的車馬圖,包括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
由於古代宮廷壁畫大部分被毀,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宮廷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我國建築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宮殿區以東,蘭池宮遺址位於線上。經過勘探,發現了6處夯土建築遺址。
王壹宮坐落在宮殿區北面的水鏡河畔。由於水鏡河的南移,其北部已經坍塌,現有的夯基東西長98米,南北長34米。
宮殿區西側附近有鑄鐵、煉銅、制磚遺址,距離宮殿區約4000米的渭水附近有制陶、制骨遺址。發現了陶器窯、井、坑和排水溝,還發現了三個青銅和鐵的坑。
墓葬區位於城市西北角,屬於戰國中期至秦末中小型墓葬。磚和瓦是該遺址的主要建築材料,還有鐵、青銅、武器、貨幣和陶器。
磚有兩種規格,壹種是踏步用的大長方形空心磚,磚面大多飾有龍鳳紋和各種內容的背紋;另壹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小平磚,用於鋪地板或鑲嵌走廊邊緣。磚面印有菱形棋盤、菱形圖案、太陽圖案、背面圖案。
瓷磚分為板瓦和管瓦,尺寸較大。瓷磚背面飾有繩紋。瓷磚多為卷雲圓形瓷磚,但也有少數半圓形和圓形素色瓷磚。在壹些瓦、管瓦和少數磚面上,有壹字、二字、四字三種文字加蓋印章,樣式有方、圓、倒梯形。壹字二字字體多為小篆、四字篆。
根據《陶文》的內容,宮殿建築所用的磚瓦主要來自中央政府控制的作坊,也有壹部分是私營企業生產的。
秦代鹹陽遺址共有三處窖藏,其中在北沙坑發現了65,438+0,000公斤的青銅和鐵,尤其是壹份完整的秦始皇聖旨。南沙坑青銅器280余件,有器皿、錢幣、兵器、車馬等,還有三件青銅詔令。西南碉堡裏的320多件青銅器大部分被損壞,包括壹個制作精良的頭部銅像和另壹個來自秦二世的聖旨。
除“半梁”外,還有梁正商金幣、特布當幣、平頭肩足小布、齊發刀、易道、尖首刀、古刀及“蟻鼻錢”和楚金幣。
在鹹陽宮遺址陶器的下腹部,有“西安日尼”、“西安婉婷李旦”、“鹹陽沈澄”等字樣的印章。
墓葬中的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如壺、豆、盆、罐、鍋、壺、甑等。此外,還有少量的鐵鈴、鐵器、鐵劍、玉璽、玉璧、玉雕、銅鏡、銅帶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