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覺聖寺,建於清雍正十壹年(1733),因鑄有壹口明代永樂年間的大鐘而得名。
古鐘博物館有外國的鐘(歐洲)和戰國時期的鐘,有400多種不同的鐘。其中戰國編鐘65個。清朝的鐘在東方,明朝的鐘在西方。1985成為博物館。
佛、道、鐘(壹):清代是中國古鐘文化發展的後期,也是中國古鐘文化衰落的階段。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盛世,鑄鐘技術高超;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國力的衰落,各種鑄造技術越來越粗糙,不僅鐵制佛鐘的數量增多,而且形狀也越來越小,花紋也變得粗糙。
佛道鐘(二):佛道鐘出現在中國古代鐘文化發展的後期。佛鐘又稱梵天鐘,指佛教時鐘。道中: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鐘表機構:鐘表機構是指中國古代城市中統壹向公眾報時的器具。佛鐘:佛鐘是指佛教領域使用的壹種鐘,主要用作佛教樂器、器具和佛教建築的裝飾品。金剛嶺:金剛嶺是密宗的法器之壹。
鑄鐘:中國古代編鐘的質地以青銅為主。青銅主要由銅、錫和鉛組成。其方法包括:失蠟法、分鑄法、疊鑄(築)法和範濤法。
明清精品:這裏展出了明清時期北京鑄造的精美古鐘,不僅反映了中國古鐘鑄造的輝煌藝術成就,也反映了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其中有:天寧寺銅鐘、雲紋、弘治道鐘、張淮、三十五法名銅鐘、百林寺銅鐘、摩訶寺銅鐘、王耀寺銅鐘、彌勒寺銅鐘、鑄佛銅鐘、善緣寺銅鐘。
永樂大鐘:永樂大鐘是明朝開國皇帝朱迪鑄造的。它高675厘米,直徑330厘米,重46500公斤。鐘內壁有100多種佛經,共計23萬多字,由漢文和梵文兩種語言組成。它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鐘。
在大鐘樓東面的院子裏,按照歷史年份陳列著40多座造型各異的古鐘。宋元時期的編鐘為桶形,如藏經樓的大鐘,鑄造於宋西寧時期,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是大鐘寺最古老的鐘。明初,喇叭口逐漸擴口,反映了人們對中國古代鐘表發展史上聲學和力學原理的認識。
歷史的發展
大鐘寺大鐘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寺廟坐北朝南,從南到北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鐘樓和東西廂房。此外,兩邊還有六個配件。大鐘塔是寺廟中獨特的核心建築。它矗立在壹個巨大的青石基座上。整個鐘樓在圓圈下面,象征“天圓之地”。青石基座上建有八角形的“散音”池。在它的作用下,輕敲時鐘,百余裏外都能聽到方圓純凈優雅的鐘聲,回響可達三分鐘。
清雍正十壹年(1733),在此建廟(原名曾家莊),總面積3萬平方米。乾隆八年,永樂大鐘從滿居集遷至覺聖寺。乾隆五十二年(1787),這裏成為皇室祈雨的場所,這壹活動壹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大鐘寺的廟會壹直開放至今。舊時每年正月初壹開廟半個月,遊人雲集。原來“賺錢”之類的活動很熱鬧。這幾年旅遊業發展了,廟會恢復了,增加了過年敲鐘的傳統。
顧中博物館
10月28日1957,10,大鐘寺公布為北京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時期,由於無人管理,寺廟變成了廠房,廟內建築荒涼破敗。1985 10國家撥專款重修大鐘寺,建立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這是中國唯壹以收藏、展覽、研究、開發利用古鐘和古鐘資料,傳播古鐘文化知識為目的的專題博物館。館藏古鐘文物400余件,包括、、佛鐘、道鐘、金等,其中壹級文物6件。222個古鐘,192個編鐘中,大的近7米高,小的可以放在手掌裏;最早的是西周的編鐘,最近的是民國的道鐘。博物館的展覽面積是2500平方米。目前已有壹些基礎展,如大鐘寺歷史沿革展、古鐘簡史展、鑄鐘技術展、王鐘溫明展等。還有編鐘、佛鐘、龍洗供觀眾敲擊娛樂。博物館出版“古鐘文化”叢書。
1996年,大鐘寺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