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壹門被害30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為壹篇祭文,作者書寫時的心緒可想而知,整幅卷面並不清爽,幹凈,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時時可見。 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於紙端,開始時作者尚能駕馭住自己的感情,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起伏跌宕。《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壹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浩氣噴薄。《祭侄稿》是顏真聊最精彩的行書,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元鮮於樞跋語謂:“《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 元陳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壹瀉千裏;時出遒勁, 雜以流麗: 或若篆籀, 或若鐫刻, 其妙解處,殆若天造 豈非當時註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 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壹,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覺,褒贊不斷。
以下是其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庭階蘭玉,敏尉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蔔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