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是壹般形態的歷史哲學,剩余價值理論是資本主義這壹特殊歷史形態的歷史哲學,它們相伴而生,唯物史觀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有指導作用,剩余價值理論又證明了壹般形態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又從各自的角度論證了***產主義的必然性。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余價值是指剝削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
剩余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
關於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給出總的評論:“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壹個錯誤:他們不是就剩余價值的純粹形式,不是就剩余價值本身,而是就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來考察剩余價值。”
擴展資料: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壹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產主義社會。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壹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壹.生產是歷史壹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壹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壹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征。
三.壹定的社會形態是壹定的經濟基礎和壹定的上層建築的統壹,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壹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壹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恒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壹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有兩條:
(1)資本家主要通過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來賺取利潤;
(2)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這在19世紀基本上符合事實,也正因為如此,剩余價值理論才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普遍的認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