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是壹種年代最久、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錢幣,其中壹些品種因傳世稀少而非常珍貴。因此,常是作偽對象。偽造古錢的方法有多種,如翻砂法、改刻法、挖補法、拼合法等,然後再偽以銅銹及顏色。用翻砂法制造的偽幣,壹般系采用真錢或其它類似模型翻鑄而成,其特點是光澤度差,比真錢略小,錢體稍薄,錢文常模糊,並且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韻。改刻作偽的方式很多,有將較厚的古錢文字磨平,改刻成壹種稀有錢文。近年有用壹種化學粘接材料“塑料王”改刻成稀有錢文的,欺騙性更大。如用大頭針紮能進入字裏。這種改刻錢壹般不倫不類,文字呆板,有刀鑿痕跡,銹色不壹致等。挖補的偽錢,是將常見的古錢挖去壹兩個字,取另壹錢上的文字或用銅片打成的文字粘補上去而成。這種偽錢最突出的特點是,錢文不統壹,形制與真錢有異。拼合法作出的偽錢壹般是合背、合面錢,把兩枚錢壹面磨平,拼合粘接在壹起而成,這種偽錢落地時聲音破啞。
偽錢做出後,壹般都要上假銹,所以鑒定銹色的真偽是分清錢幣真偽的最有效的方法。真正的古錢,壹般具有較長的歷史,所以生成的銹系自然生成,銹色澤潤,銹質入骨,堅硬牢固,結實細密,經久不變,不易剔除。我們所見的古錢,壹為出土,壹為傳世。出土的古錢壹般生有綠銹,銹色鮮潤,堅實自然。偽造的綠銹,顏色暗淡,不自然,銹質疏松,脆弱,容易刮動或脫落。傳世日久的古錢,表面會生成壹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偽造傳世古的方法是將偽錢用火燒紅後冷卻,或放入鹽酸腐蝕壹、二月取出,表面即可產生黑色的傳世古。然後再用布帶打磨或摩擦,使其產生傳世光澤。也有將偽錢用煤煙熏黑,再上蠟打光。傳世古,色澤淺淡,不自然,輕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會粘上黑色。
古錢本身銅質的顏色,也是古錢辨偽的重要依據。壹般先秦貨幣用青銅鑄制,顏色青白。其後出現了水紅銅,顏色泛紅。明代洪武年以後始用黃銅鑄錢,顏色淡黃而有光澤。清代新疆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如發現銅質與時代不相符的錢幣,即可斷其偽。但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如鹹豐寶陜當五百、當千大錢,均用紅銅鑄,而浙江大錢有用青銅鑄制的,所見黃銅者均偽。
了解各時期的形制特點和文字特點,是辨別古錢真偽的又壹方面。如先秦布幣、刀幣壹般幣身輕薄(齊刀卻厚大精美,但文字,筆劃有力),表面多不平整,布幣的首端,刀幣的環上留有粗糙的澆口。翻鑄的偽品,幣身厚重,平整光亮,澆口常被磨平或錯位。古錢鑄造出以後壹般要經過打磨修整,外輪可能用旋車打磨,磨痕與外輪線平行。再加上長期流通使用摩擦,壹般圓潤光滑。而偽錢鑄量少,壹般是用挫將外輪毛邊挫平。但挫痕與外輪線呈近垂直狀態,用手握有“紮”手感。每個時代的錢幣特點還表現在錢文書寫上,如有壹枚西周錢,錢文是小篆。我們知道,小篆體是秦統壹後才向全國推廣的,西周錢是先秦貨幣,錢文應是大篆,所以小篆體西周錢定偽無疑。古錢的形制特點和文字特點,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普通錢中去了解和掌握,這樣將有利於我們去鑒別稀見種類古錢的真偽。
另外,聽聲音也是鑒定真偽的方法之壹。真的古錢年代已久,鑄造時的火氣已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偽品則是新鑄而成,敲擊時聲音尖亮有轉音。
鑒別古錢除了聽聲外,還可辨味。傳世日久的古錢,嗅之沒有任何火氣異味;剛出土的古錢則帶有壹種土香味,均無異味感。新鑄出不久的偽幣,火氣仍盛,有異味,如用火燒或煙熏法作的傳世古,則有特殊的火氣和煙味。作假銹的偽幣,沒有土香味,有的有松香味,膠水味或油漆味,有的則有酸性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