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壽山石藝術品不僅有助於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文明,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精神文明的發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心靈,延年益壽。如我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公森以落旗石為素材創作的《曲水行雲》,描述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況。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贊:“雍和九歲,十歲醜。開春時,我會在會稽山的蘭亭裏修理東西。壹群聰明人從不失手,但有幾個又長又鹹。這裏有山有山,茂林有竹栽培;還有清晰的水流和湍急的水流,左右輝映。想當然地認為水是流動的,排在第二位。雖不及絲竹之弦繁華,但足以談情說愛。天氣晴朗,天空晴朗,風平浪靜;仰望宇宙之大,俯視品類之盛;所以,極度娛樂化,相信可樂就夠了。”作品布局合理,境界廣闊,富有詩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也是郭公森的代表作。馮九鶴的高山石《鳥語花香》表現了春天的美好,鳥語花香,生機永恒。陳景祥的《求偶雞》,用高山石制作,首創了壽山石雕(1956)中的鏤空雕刻手法,壹只母雞在雞籠中撲騰,籠外幾只公雞為愛而跳,實在可愛。林恒雲用高山石打造的“海底世界”,廣泛采用鏤空雕刻的手法。不僅紅、黃、赭石、白、黑、灰的藝術形象排列合理和諧,而且同色中有濃淡或濃淡,使作品顯得別具壹格。尤其是原本重達65公斤以上的山石,經過他的精心雕琢,只剩下不到20公斤。這樣壹來,作品在色彩和對比上更加鮮明;虛實結合,精妙絕倫。各種各樣的魚在水裏遊來遊去,玩得很開心。亞洲工藝美術大師江在勛,石刻而成,名叫孟佳,有著婀娜多姿的女人體態和表情,再加上象征春天的萌動,是隱忍,是堅韌,是希望,還是...讓我感受到的是壹種堅強不屈的品質和樂觀向上的態度。然而,越是有靈魂的東西,越少有人看得懂。但也顯示出藝術作品區別於其他俗物的獨特性。
那些顏色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不能作為石雕材料,但可以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料、塗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工等行業。壽山石雕刻成工藝品,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其質地、色澤、紋路,本身就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壽山石的收藏早在明初就開始了。因為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唐光啟三年(887)修建的壽山廣營院在大火中被燒毀。大火後,廣營院舊址多有壽山石,後稱“四平石”。故明、徐火伯《遊壽山寺》詩寫道:“草侵舊址留根基,雨洗空山拾珍貴。”“端硯”指的是“廣瀛苑”的僧人收藏的“壽山石”。但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不是為了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刻後制作器皿。
明末,曹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到了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刻的同時,也掀起了收藏壽山石的熱潮。壽山石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衍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價值。比如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就有“十倍易金”的價值。收藏壹塊田黃石是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多寡的象征。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數千買田黃”或“數千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欣賞。現代壽山石藏家依然有很多熱衷收藏原石的。1982美國有個教授“壹萬塊錢買田黃”,也就是買了壹塊兩個砝碼的田黃元石。臺灣省有壹位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的畫家齊白石有壹個關於“壹百石的億萬富翁”的精彩故事。他收藏了壹千件,是中國“三印石”之壹,綽號“千石王子”。
壽山石雕最早出現在南朝的石像上,但雕刻技藝粗糙,除石像外沒有收藏的例子。梁克甲《三山記》說,壽山石在宋代開始大量開采,用於雕刻。精美的被作為貢品送往汴梁,成為宮廷玩物。大的為達官貴人陳列幾案,小的則是文人手中的觀賞品。宋代壽山的石雕藝術已經到了可以欣賞的程度。於是就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部分都被朝廷和達官貴人收藏。元末用壽山石刻字,導致了壽山石印鈕藝術的出現,收藏壽山石印料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的“專利”,並壹直影響至今,成為壹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