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面條——重慶人舌尖上的鄉愁

面條——重慶人舌尖上的鄉愁

在重慶,不壹定每個小區樓下都有火鍋店,但壹定有面館。

在外地上學前的最後壹餐壹定是面條,在外地學校放假回來後的第壹餐壹定是面條。

吃小面,成了我和我壹樣出國留學的朋友們出發歸來的儀式。

可以是早餐。吃完它,我會心滿意足地奔向高鐵站。也可以是正餐或者宵夜,半夜坐廉價航空到達老家,拖著疲憊的身體在燈光昏暗的小區樓下找到還零星營業的面館,說壹句“老板,我們吃點面吧”。

在重慶這個以大米為主食的城市,許多人以面食開始他們的壹天。

這個習慣壹直延續到今天,以至於我還記得大學同學早上第壹次看到我吃面條時臉上的震驚。也許震驚於我是南方人,也許震驚於我早上有這麽重的味道。

“黃”“綠”“來碗幹走”“少點海椒”“多點辣”...這些帶著地方口音的暗語般的要求,總是縈繞在重慶那個清晨的小面館裏。

所謂“提黃”,就是面條的口感更硬。所謂“綠色”,就是多加蔬菜。至於“幹滑”,就是少舀面條,讓濃郁的調味品單獨拌在面條裏,使面條又濃又幹。

相比北京的炸醬面,武漢的熱幹面,蘭州的拉面,重慶面看起來沒什麽特別的。但是並不比以上任何壹碗面管用。

01

面條制作

重慶小面不是普通的熱幹面,而是水面,當地人稱為“水葉面”。

其實就是沒有烘幹的鮮面條。壹級面粉加水,加堿,攪拌,用手掌握幹度和濕度,根據需要切不同寬度、寬度、粗細的面條。小面的店主往往自己做面或者去信得過的面廠定制,保證面的口感。通過調整面條中的堿含量,可以切出自己大小的面條,讓面條與調料結合更緊密。

02

調味品

重慶小面吃的是調料。

小面的調味沒有秘密武器。蔥、姜、蒜、辣椒、花椒、榨菜、花生碎都是市面上常見的調味品,家家戶戶都習以為常。

榨菜壹般選擇上等的涪陵榨菜,姜要用老姜,先去皮再切成顆粒。

大蒜不能直接用蒜泥搗碎。大蒜要切碎搗碎,然後倒入煮沸的肉湯中做成蒜水,這樣可以防止大蒜的香味蓋過臉的香味。

03

辣油

油辣椒,或者說辣椒油,是調味的靈魂。

重慶面講究辣,麻靠花椒粉,壹般用四川大紅袍。辣完全靠油,辣椒。

先將每個幹辣椒去蒂,切成小塊,然後倒入鐵鍋中,小火煸炒。當辣椒趨於紅亮,辣味溢出時,關火,用鐵鍋余溫加熱。

然後,將炸好的幹辣椒在鐵臼中搗成辣椒面。

最後將燒開後80℃左右的熱油倒入搗碎的辣椒面中。隨著“咿咿”的輕響和隨之而來的香味,辣椒油就做好了。

至少十幾種,二十多種調料壹起放進碗裏,碗已經被淹沒了近三分之壹。

就是這些普通的調味品,被每個做菜的人都端了出來。

這也是重慶人都心好的原因。

04

澆在米飯或面條上的肉或蔬菜

直到在外地上了大學才知道,“小面”是壹個只存在於重慶的名詞,是重慶人對當地各種口味的面條的統稱。

最正宗的重慶面被重慶人稱為素面,也是狹義的重慶面。

常見的調味品只有十幾種,油鹽醬醋、蔥姜蒜、辣椒油、碎芽菜、花生。廣義來說,小面有各種澆頭。

牛肉、肥腸、蹄筋、雜醬等。,可以說是只要妳想要的澆頭。

其中豌豆和雜醬是重慶最受歡迎的澆頭,它們的組合成就了重慶獨有的絕世美味——豌豆雜。

雜醬也以肉為恥。五花肉剁成肉末,先放油鍋裏翻炒,再撒上各種調料翻炒上色。香味四溢的時候,就可以煮雜醬了。

幹豌豆提前壹天用冷水浸泡,第二天再用骨頭湯小火煨,至豌豆軟粘,即可拌炒雜醬澆在面條上。

05

燴面

壹個小陶碗或者壹個不起眼的搪瓷缸,壹只手就能抓到的面條。

水燒開後,放幾莖青菜,燒開後改文火。它們會在兩三分鐘內煮熟,然後舀進壹瓢清水,這就是所謂的“碎白”。之後,妳可以舀起面條放進碗裏。

我喜歡先釣硬的,喜歡後釣軟的。這樣的面條與調味料融為壹體。筷子飛來飛去,流光溢彩。

年初的時候,和壹個在上海工作的表哥聊天。她說她以前在重慶工作的時候,經常吃小面,同事們總是嘲笑她小氣,不註重營養,但她告訴我,她真的只是喜歡小面。

現在她離開了重慶,最懷念的依然只是那碗面。

-結束-

  • 上一篇:小女孩問什麽是重男輕女,85歲的老奶奶高情商回答說太好了,太治愈了。
  • 下一篇:巧奪天工,獨具匠心,令人神往,余音繞梁,雅俗共賞,美輪美奐,家喻戶曉,超凡脫俗,獨壹無二。妳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