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
堪稱壹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如果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實人格的塑造。
是巴金壹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終於寫下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壹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後創作的壹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五集,統稱隨想錄。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壹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壹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從《隨想錄》裏,人們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巴金,他開始獨立思考而不再盲目聽命,掙脫思想枷鎖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國過去“太不重視個人權利,缺乏民主與法制”,痛感“今天在我們社會裏封建的流毒還很深,很廣,家長作風還占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誌”。
擴展資料:
作者軼事
1、帶病入書
幼年多病的巴金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壹個月,就因病輟學。1925年,他到北京準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現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並且因患病而發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2、因書得愛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壹個女高中生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
最後,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麽就不能面談呢?”女孩主動寄了張照片給巴金,然後他們約在壹家咖啡館見面。經過8年的戀愛長跑,年屆不惑的巴金與這個名叫蕭珊的女孩結為連理。比巴金小13歲的蕭珊是第壹個也是惟壹壹個讓巴金動情的女人。
3、嗜書如命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省吃儉用來買書。壹天,壹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裏已經沒有什麽錢了。”不知道家裏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麽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4、筆名趣談
巴金雖聞名海內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而且經常被人誤解來源,猜測這兩個字來自於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巴金在致前蘇聯作家彼得羅夫的信中對自己的名字作了註解:
“壹九二八年八月我寫好《滅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
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陽》序文中所說的‘我的壹個朋友又在項熱投水自殺’的那個中國留學生。我當時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壹個‘巴’字。從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百度百科-《隨想錄》
百度百科-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