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個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話語水平往往較低,不會設計問題,既不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難以引導孩子高質量、有挑戰性地學習。當孩子只處理老師提出的機械而無效的問題。如“是”、“對”、“好”,我們老師失去的不僅僅是教學的效率,還有孩子學習的興趣。
那麽,如何簡化設計有效題呢?有人研究了幼兒園科學、藝術、語言領域的老師提出的100個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第壹,感知的問題。如果老師出示圖片問:“圖片上有什麽?”
第二,記憶力的問題。如果老師講故事,就問故事的細節:小貓的胡子是幹什麽用的?
第三,感性認識的問題。如果老師出示圖片,問“兩只白兔在做什麽?”
第四,解釋的問題。比如,當孩子回憶很多通訊工具的具體用途時,老師問“通訊工具的* * *功能是什麽?”
第五,綜合應用問題。如“如何讓妳的積木沈下去或浮起來?”
上述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低認知水平問題(前三類)和高認知水平問題(後兩類)。發現幼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大多屬於認知水平較低,幼兒無需智力努力就能回答出來。自去年9月我園申報“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課題以來,經過近壹年的研究,我個人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問題時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壹、提出的問題恰當。
老師對孩子的提問要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即孩子是否能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於不同的年齡段,提問的要求是不壹樣的。教師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關註孩子已有的經驗,提出適當的問題。老師的提問難度低於孩子的發展水平,對孩子的發展並不是很大。所以小班的問題要具體明確,小問題要壹個壹個問,也可以連續問壹兩個問題;中產階級的孩子,理解和概括能力相對提高,經驗相對豐富,可以提出壹些相對開放、有啟發性的問題;大班不能問太簡單的問題,要問壹些稍微深壹點的,壹般的,多樣的問題。
比如,在了解“秋天”的季節特征時,小班的孩子可以針對壹個物體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比如“秋天的樹葉怎麽樣?對於對秋天有壹些了解的中學生來說,可以直接問“現在是什麽季節?妳在哪裏看到的?“大班的孩子能形象地概括四季。老師可以通過對比和應用的方式提問,比如“夏天和秋天有什麽不同?妳在哪裏看到的?“老師應該設計壹些有深度的問題。
因此,在任何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適合兒童的問題,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進壹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
第二,問題要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引領孩子走向思考的大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設計有趣、有趣、有吸引力的問題,讓孩子在思考答案時感到有趣和快樂,在愉悅中接受知識。教師要圍繞活動主題,巧妙設計問題,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幼兒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從而體會到思考和創造的快樂和滿足。
比如在繪本《故事親愛的小魚》中,我們園的張莉老師設計了這樣壹個問題:“小貓為什麽不來吃小魚?”"妳為什麽在魚缸裏養小魚?"這些問題將孩子們帶入有趣的故事中。因此,孩子們對回答它們極感興趣,並很快理解故事的內容。
第三,問題要有啟發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給孩子提供思考的機會,在問題中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盡量少問問題。提問要帶領孩子在思維的“王國”中探索,這樣才能得到思維的強力訓練。讓孩子不僅知道是什麽,還要找出原因。同時,適當設計壹些具有多重思維方向、方式和結果的問題,加強孩子的思維訓練,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比如在繪本《壹個按鈕》中,我園老師設計了壹些啟發性的問題,包括:“老鼠遇到了誰?上面寫著什麽?”“鼠標的按鈕和小狗的按鈕有什麽區別?””老鼠幫媽媽找到了紐扣。她媽媽會怎麽獎勵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創造力也很強,可以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