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後葬在清景陵。
康熙十三年五月,自仁孝皇後赫舍裏氏逝世後,因時正值三藩戰亂,因此康熙的景陵園寢後延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開始興工。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第二任孝昭皇後亦駕崩。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景陵完工。壹同奉移仁孝皇後與孝昭皇後梓宮,同安於康熙皇帝的主陵地宮。
景陵亦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壹個廢除火化實行土葬制的陵寢;康熙首開皇帝陵內先葬皇後,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六十壹年(1722年)十壹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雍正元年)三月丙午奉移聖祖仁皇帝梓宮於景陵,四月辛亥聖祖仁皇帝梓宮至景陵暫奉安享殿,八月乙醜奉移安孝恭仁皇後梓宮景陵,辛未孝恭仁皇後梓宮至景陵暫奉安享殿,九月丁醜奉安聖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後梓宮於景陵。
是日,世宗憲皇帝詣景陵行祭獻禮,欽天監奏吉時屆,乃於聖祖仁皇帝梓宮前祭酒三爵,次於孝恭仁皇後梓宮前祭酒三爵,拜禮畢,至陵寢門外向北跪哭,竢諸臣恭率校尉先奉聖祖仁皇帝龍輴入地宮,次奉孝恭仁皇後龍輴入地宮,奉安梓宮於寶牀,陳冊寶於各石案,次請敬敏皇貴妃金棺從葬,掩閉元宮石門。
擴展資料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裏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裏許。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壹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壹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發生過兩次重大火災,分別於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和1952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燒毀了隆恩殿,直至宣統年間才完成重建,著火原因至今未知,懷疑是由於守陵大臣玩忽職守,誤使火種進入以木制為主的宮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則是由於接觸雷電引起的。
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蕩不安,清東陵附近的壹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壹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余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壹皇貴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壹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地宮的盜口壹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當時的工作人員,把景陵的盜洞口密封起來,但是對地宮裏面沒有做任何清理。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壹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
百度百科-清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