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8月23日,雍正皇帝駕崩。民不可壹日無主,國不可壹日無君。雍正駕崩後,軍機重臣,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果親王允禮等人立即前往乾清宮,取出了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遺詔。這的確不是壹份簡單的遺詔,這份遺詔飽含愛子之情,道出了雍正皇帝對愛子弘歷的關愛與期許,也訴說了壹份沈甸甸的托付。
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壹事。親書諭上日,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歷為皇太子之上日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雍正遺詔》而且,雍正不單單留給了弘歷壹份遺詔,還留給了他四位輔政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更為重要的是,雍正留給了弘歷壹份安定的基業,還有甚是充盈的國庫。
何為安定呢,國無內憂外患,百姓安居樂業即為安定。此時的大清,經過雍正十三年的勤奮治理。朝內無枝繁葉茂的權臣,朝外為之壹新的新政正在施行,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就是弘歷的父皇雍正。雍正上臺後,先是平定青海羅蔔藏丹津叛亂,穩定邊疆。之後,胤禩,年羹堯,隆科多,這些樹大根深的權臣全被雍正壹壹剪除,就連不穩定因素皇三子弘時,也被雍正果斷處置了。
之後,雍正任用能臣李衛、田文鏡等人,大力推行攤丁入畝、士紳壹體當差納糧、耗羨歸公等新政。雍正革除積弊,大清的國庫也變得充盈了。此時大清的國庫,已有6000萬兩存銀。而康熙六十壹年,國庫存銀卻只有800萬兩。可以說,雍正將壹片耳目壹新的大好河山交給了弘歷。弘歷可以舒舒服服的做壹位?富二代?了。偌大的基業,對於剛剛25歲的弘歷來說,這既是殊榮,也是莫大的壓力。
皇爺爺康熙走了,皇阿瑪雍正走了。獨留弘歷孤身壹人,扛起這萬裏江山。弘歷肯定也是百感交集,從此,他再也沒有父親了,他需要獨自面對驚濤駭浪,爾虞我詐,弘歷感到很孤獨,他唯有放聲痛哭,才能釋放自己的內心。而且,弘歷是孝順之人,父親雍正雖然嚴苛,但對自己卻是照顧入微,就連遺詔都是處處為自己著想。弘歷痛失至親,又怎能不悲傷而泣呢。
再者,弘歷繼位登基後便是皇帝,是上天之子。?天子?乃萬民之父,老百姓失去至親放聲痛哭,持節守孝,天子更應如此,這樣才能配得上?天子?稱號,才能稱為統馭萬方的皇帝。所以,弘歷放聲痛哭,也是哭給滿朝文武,哭給天下百姓看的。上行下效,這也是大清該有的樣子。
最後,弘歷的哭,是壹幕親情與權利的碰撞之音。當了二十五年皇子,弘歷也是如履薄冰,步步驚心的。因為,最是無情帝王家,萬壹走錯壹步,必然前功盡棄,也可能會像哥哥弘時壹樣,無疾而終。人人都想當皇帝,弘歷又何嘗不想呢,可是,當上皇帝的代價必須是父親的撒手歸天,皇位和皇帝,是如此的冰冷孤獨,高處不勝寒,誰又能理解弘歷復雜的心情呢?無人理解,弘歷又怎能不放聲痛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