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與趣味
美,作為張藝謀電影的壹個基本主題,任何熟悉他的電影的人都有同感。他對完美形式的追求在當代電影藝術中是獨壹無二的,他的電影的音樂聽起來耐人尋味,尤其是因為他的電影具有獨特的民間氣息,以至於任何人,哪怕是沒有任何音樂素養的人,都會被他音樂的魅力深深打動,比如《我的爸爸媽媽》的主題音樂,豪放、雋永、刺激,具有民間音樂的特點。當然,最顯著的是對視覺審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說,他精心經營的電影,每壹個鏡頭、每壹個畫面都有廣告之美。這當然和張藝謀最初的攝影專業的影響有關。追求視覺審美效果是電影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的根本特征。張藝謀對視覺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嘔心瀝血的追求,顯示了他對電影藝術的獨特理解,在張藝謀電影對美的追求中,《我的爸爸媽媽》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最為突出。影片畫面精致,對稱和諧,有壹種古典美。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裏,大兒子出差回來,在樓上吹笛子,最後帶著四姨走了。這種別出心裁既表現了張藝謀對畫面的刻意追求,又以四角形為全片基調,與平淡、穩重、壓抑的畫面相協調,表現了他內心的浪漫氣息。相反,我父親和母親的畫面充滿了壹種不穩定的運動感,展現了青春的活力,也展現了壹種悲壯而崇高的生命之美。尤其是在畫面和細節的處理上,表現出了獨特的根本特征。
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代表著對幸福和理想的向往。與國慶、生日、婚宴等各種慶典中紅色所代表的安定、祥和、吉祥之意不同,張藝謀電影中的紅色大多具有民間文化中跳躍、奔放、熱烈、洶湧的獨特特征。張藝謀電影中的“固執”
“倔強”這個主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多次出現。主人公的執著、倔強和對信仰的執著追求,表現了張藝謀對善的理解和渴望。
我的父親和母親表達了持久的愛,尤其是母親的持久的愛。“壹個都不能少”主要表達了對信仰的堅持。電影不僅表達了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壹個普通人對信仰的追求。如果這部電影只講教育,我們無法在張藝謀的其他電影中證明。而執著的敘述也的確是他電影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電影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舊的校舍,沒地方住的學生,沒地方住的老師。張進城打工,他是眾多學生中的壹員。他的回歸不會對整個山村的教育產生任何影響,至少在電影裏,張的回歸對整個山村教育的影響沒有說清楚。但電影中唯壹清楚的是魏敏芝為《壹個都不能少》付出的努力和代價。當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窮山溝裏簡單如原始狀態的教育狀況強烈沖擊著觀眾的視野,削弱了人們對魏敏芝“壹個都不能少”信念的尊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正在理解《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這不僅是對壹個堅守在通識教育崗位上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致敬,更重要的是對兩個普通人在愛情上的堅守的致敬。張藝謀在《秋菊》中表達了他對公平的追求。秋菊對“說”的執著,讓很多人覺得無法理解。雖然電影的真實鏡頭是由壹個理想信念組織的,但實際上我們在央視的《法制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邱菊的形象。
真誠關註城鄉差別
在張藝謀的電影題材中,對城鄉差別的真誠關註是最令人欽佩的壹個。中國是壹個歷史上和現實中城鄉差別都很大的國家。有的藝術家關註城市,有的藝術家關註鄉村。然而,張藝謀用他不朽的藝術展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現實主題之壹: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至於他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贊美,在藝術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壹個孩子都不能少》強烈地表現了城市和農村的差別,所以不了解農村的城市學生認為電影太誇張,不真實。任何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會感受到它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它讓我們關註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關註農民的命運,關註農村發展對中華民族未來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