鯢影萍蹤收藏
(2019年3月21日)
懷素名下的大草《王獻之傳》與《王羲之傳》風格十分相似,不管是素師本人所書,還是他人作偽,為同壹個人寫的無疑。在反復臨習、比對後,我感覺《王獻之傳》比《王羲之傳》的書藝要好上許多。
是同壹時期寫的嗎! 我覺得應是。書法確實隨心情的好壞、情緒的高低,產生壹些波動,時好時差頗為正常。我覺得這“二傳”(王羲之傳、王獻之傳) 如果是壹氣呵成的話,他應先寫的《王羲之傳》,後寫《王獻之傳》。看得出,開始寫時筆墨尚不夠暢達,字勢未能拉開,草體伸展不到位等,而寫到《王獻之傳》時,進入了書寫狀態,此時情緒亢奮,心手雙暢,連綿飛動,高潮叠起,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另壹種猜測就是,寫過《王羲之傳》之後,他將其擱置壹段時間後再寫的《王獻之傳》。兩件作品並非同壹個時間、空間所寫,這樣似乎好解釋,汲取前面書寫之失,後寫的比前面的往往要優壹些。
《 王獻之傳》,為素師49歲時的作品,出自《墨緣堂藏真》叢帖,清代蔡世松輯,錢祝三刻。與秘古閣帖拓本《王羲之傳》,雖刻本不同,但同為清代人輯錄刻石,“二傳”在氣象、韻致、筆法等相似度很高,因此判定二者在書寫時間上應相隔不遠。懷素大草《王羲之傳》、《王獻之傳》均收錄在楊璐楊敔主編的《懷素全集》(2016年中國書店出版) 裏,系首次面世。
我臨習“二傳”多遍,細細品鑒,感覺《王獻之傳》寫出了豐采神韻,寫出了高超佳妙,很好地克服彌補了《王羲之傳》的若幹不足之處。
《王獻之傳》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大氣磅礴。放得開,收得攏,方圓並施,該用力處且施力,該柔之時也能柔,恰到好處。大字醒目打眼,小字筆力堅實。結體氣壯,寬而博,博而厚,厚而壯,情註翰墨,力達筆端。左旋右轉,神采奕奕,力道與美妙相融,壹種大風起兮、壯士拔山之勢撲面而來。
技法完備。筆法嫻熟,八面逢迎,穿插揖讓,渾若天成。結體高雅,既源自古法,又有不少創新,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無壹筆低俗,既符合草書之規,又出意料之外,結體詭異,鬼斧神工。墨色精絕,濃淡枯濕,飛白之妙,亮點紛呈。章法上花團錦簇,連綿起伏,聯綴、斷開、外延、內斂,收放適意,猶如神助,意態魅力無窮。
氣韻高邁。線條飄逸,縱橫馳騁,點畫相融成趣,虛無縹緲,滿紙雲煙,壹派氤氳。飄若浮雲,矯似驚龍,勃勃生機,高韻雅逸,玄秘高遠,不可端倪。如果說《王羲之傳》書寫上尚有多處可商可磋,而《王獻之傳》,幾無瑕疵,完全可與他的《大草千字文》媲美,甚至更加大氣高格,氣韻不凡。
成熟完美。從藝術層次論,這當進入了“看山還是山”的第三重境界。全卷筆墨老辣,既不是青春英邁時的信馬由韁、狂放不羈,亦不同於老邁時的心平氣和、雲淡風輕,而是收放縱合,隨心所欲,揮運自如,無礙無掛,進入壹種大自由大自在之境。五十歲左右是個“黃金時段”,他已嘗遍人間甘苦,閱盡天地風光,壹管柔毫,聽任心緒流淌,留下好書數行,唯其願也!
此帖雖臻高境,但不少字的結體卻是新異獨創。並非用慣常的峭拔勁爽之筆,而是“肥厚”與“瘦削”兩種筆法相融而寫,給人耳目壹新之感。再就是寫時充滿感情,字裏行間“有溫度”,食“人間煙火”。這些都與懷素其他禪書碑帖拉開了距離,甚至於壹些草字組合從未有見過。是明代解縉、張弼等人所臨寫的嗎? 總 覺得二公的草書雖然寫得很好,在明代也屬出類拔萃,似應達不到此帖之高度。以我愚見,“二傳” (王羲之、王獻之傳)的草書水準相當高深,尤其是《王獻之傳》,完全與張旭代表作以及懷素的其他名帖屬於壹個層級的。既然“二傳”後都署名“沙門懷素書”,盡管對書者多少有些懷疑,我看這也是歷史的安排,沒有辱沒素師“草聖”大名,如列於其他人名下,倒不見得適合了。
至於說此帖水準,如筆法、字法、章法乃至氣象韻致上,比《王羲之傳》要高,我揣摩著,是否他因心情、情緒、環境等原因所致呢? “又壹時所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書譜句)爾! 而非“練習壹段又進步了”這樣簡單說辭能說過去的。須明白,書寫水平的提高決不可能壹蹴而就的,況且《王羲之傳》也屬拔尖之作,只不過沒有《王獻之傳》那樣完美罷了。可見,孫過庭所寫的若“五合”交臻,神融筆暢,必會出現佳作神品,從此帖又壹次得到了驗證。
鯢影萍蹤於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