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銅的真偽主要可從銹色、手感和聲音、花紋、銘文、銅質和器式等五個方面區分。
1、銹色
拿到壹件銅器,先要用眼看:
若銹色與器體合壹,深淺壹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
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
再做進壹步的審定:
因為千年古銅無銅腥味,若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有銅腥味,便是偽銹。
若用熱堿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如刷洗不下,可用火烤,如脫落便是偽銹。
若用舌舔,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2、手感和聲音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需引起註意,當然,這全憑自己的經驗。
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
3、花紋
從花紋風格來判斷:
夏代:花紋簡單
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
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
春秋戰國: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
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
從花紋圖案內容來判斷:
饕餮紋很多,禪紋是最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螭龍紋盛行。
商、周兩代的紋飾類型最多,既有類似動物的造型,還有類似鳥、鳳、人物的造型。
4、銘文
古人認為青銅器非常堅固,可以流傳不朽。商、周青銅器中有很多帶有銘文。
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
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
春秋: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
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
秦朝:統壹了文字,通用小篆。
掌握了這此若壹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
5、銅質和器式
銅質:
若銅器的足底是黃銅質地,則是偽品。
若足底已偽制了銅色,用熱堿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
器式:
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戰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
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擴展資料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壹是全器皆偽。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壹件 "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壹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壹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壹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壹個飾物,成為壹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壹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壹器。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壹,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壹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面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