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對焦慮的定義是:由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組合的復合情緒叫焦慮。
由這個定義也可以知道,引起妳焦慮的情緒,是因為這些事情讓妳覺得恐懼、內疚或者憤怒。
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焦慮是壹種很常見的情緒。
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人們很怕被時代落下,因為就會產生恐懼引起的焦慮。
比如以下情況,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1. 總是想學點什麽,怕不學習被別人落下,但又不知道該學什麽?
2. 看到別人壹年讀100本書,對自己說:“那我也要壹年讀100本書”!
3. 看到別人分享的書單,就很興奮,趕緊加入手機收藏夾,想著等有空了看書單上的書,卻再也沒有打開過。
4. 微信裏有100多個訂閱號,每個訂閱號都有幾十個紅點,提示著妳去閱讀。
5. 手機收藏夾裏收藏了上千篇幹貨文章,卻再也沒有去看過。
6. 報名了壹個又壹個的在線課程,學習的時候像打了雞血,學完之後又原樣還給老師了。
7. 參加了壹個又壹個的在線活動,像壹些100天的活動,只能堅持個10幾天,就不再行動了。
8. 加入了很多會員活動,奔波於數十個微信社群……
我們很忙,又很焦慮。我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但學習的時候又心不在焉,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學習什麽,學了之後有什麽樣?我們只是想學習,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壹些,但學了的東西又像壹盤散沙,在生活和工作上用不上;看了很多文章,講的都很有道理,卻也從來沒有去實踐驗證壹下。
我們越忙碌,越焦慮;越焦慮,越忙碌……好像是壹個死循環,怎麽也走不出來。
不僅對於個人,對於很多企業,也很焦慮。互聯網思維來了,該不該轉型,該怎麽轉型?現在微信公眾號這麽火,是否也得整個企業號,發發企業信息?看到別人做這個產品很火爆,也想模仿……
這就是個焦慮的時代吧。
那怎麽辦呢?
我覺得《大學》裏有句話對我幫助挺大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心神不寧,我們心神不寧,是因為我們不夠沈靜,我們不夠沈靜,是因為我們誌向不夠堅定,我們誌向不夠堅定,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麽,要往哪個方向去。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只有26個字,卻能解決現代社會人們的很多困惑。我們往往只關註在“得”這個層面,而“得”只是表面而已,妳想要“得”,妳得去探尋“止”,也就是妳的目標或目的地。
人生目標並不是那麽容易就能回答的問題,我們中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我們每天焦慮地惶惶不可終日,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去探尋內心的目標。當妳沒有目標,人生就只能隨波逐流了,當妳沒有目標,妳的學習也只能是雜亂無章的了。當妳沒有找到重要的事情時,妳只能不斷做不重要的事情。
想要不焦慮的方法說簡單也很簡單,去尋找妳的人生目標和方向。說難也很難,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壹輩子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