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裏想,他先是做了壹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壹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壹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壹推,木料推下來薄薄壹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
可這東西拿在手裏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壹個木座,把它裝在裏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魯班發明墨鬥的故事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鬥,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壹個粉袋劃,受到啟發的結果。
墨鬥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壹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
有壹天,魯班母親對他說:“妳做個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壹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壹個。從此,壹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
3、蔡倫造紙的故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制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壹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壹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幹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折,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4、戴梓發明連珠銃的故事
戴梓發明了壹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壹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壹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壹個夢給嚇怕了。有壹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壹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妳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妳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5、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壹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
沈括只說他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壹點都沒有交代。所謂布衣,從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作過官的普通老百姓。關於畢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推猜,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升應當是壹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壹本書都要重新雕壹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壹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壹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