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戶縣農民畫協會邀請省美協、省人民美術館專家、戶縣農民畫重點作者40余人舉辦“農民畫藝術理論研討會”。會上對民間繪畫藝術的探索、傳承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細致、激烈的討論。這次會議指明了新時期戶縣農民畫的發展方向,堅定了戶縣農民畫回歸民族民間藝術的方向,從此,戶縣農民畫走向了現代民間藝術蓬勃發展的道路。
戶縣農民畫導師開始向民間藝術學習,收集整理全縣剪紙、刺繡、布藝等民間藝術作品,吸取其營養,開始舉辦以中老年婦女為主的農民畫創作培訓班。此外,壹大批六七十年代基礎較好的作家和壹批新加入農民畫隊伍的有文化知識的返鄉青年在輔導中增加了新的力量,很快形成了新的局面,戶縣農民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88 65438+2月,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戶縣“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稱號。2011文化部授予戶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201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戶縣農民畫的創作進入了壹個新的時期:生動的農民生活、獨特的民俗風情、喜慶的節日慶典都被畫了出來。農家院裏寧靜的生活氛圍,關中平原遼闊的自然風光,北方農民寬厚的精神氣質,都歷歷在目。正如戶縣農民畫參事劉群漢所說,“戶縣農民畫像秦腔壹樣高亢粗獷豪邁,像眉家壹樣柔和委婉悠揚,像皮影戲壹樣造型剛勁有力。”
與五六十年代的創作相比,這壹時期戶縣農民畫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在繪畫技法上也有明顯的創新。比如羅誌堅的《兩個鄰居》,開始運用透視來增強畫面的立體感;王景龍(陳靜·王龍)的畫構圖奇特,極度誇張。其作品《看戲》《正月十五》《收獲鼓》等在國外展出時被當地媒體譽為“中國的畢加索”。此時的戶縣農民畫普遍吸收了剪紙、皮影戲、漫畫等民間藝術技法,開始註重畫面的立體效果,並借鑒國畫、西畫的藝術風格,積極向現代民間繪畫轉變。嚴的《兔子吃白菜》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畫面強調裝飾色彩,兔子和白菜都是“抽象化”的,但形象生動獨特,其生命意識和原始意境都是超越畫本身的。到2000年,戶縣農民畫作者已發展到265,438+000多人,骨幹作者300多人,農民畫專業戶30多戶。* * *創作了30000多幅作品,其中1200多幅在國內獲獎,600多幅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18700多幅被國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6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了數千件作品。28位農民畫家35次出國訪問、講學、舉辦展覽和演出。
在新的歷史時期,戶縣農民畫註重加強美術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教育,采取啟發引導的方法,因材施教,善於發現作者自身的特點和長處,啟發作者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表達主觀感受,註重發揮作者的個性特點,提倡多種風格和形式的自由競爭。突出作者的個性和藝術風格。戶縣農民畫已經形成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發展格局。藝術風格主觀色彩濃厚,造型誇張,畫面幼稚歡快,更註重表現和表達,主題更貼近生活,反映時代。從色彩、構圖、內容和表現形式來看,它更豐富、更完美,更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
戶縣農民畫不同於上海金山、浙江秀洲等江南水鄉清新秀麗的農民畫,也不同於安塞、洛川等陜北高原農民原始粗獷的繪畫風格,成為民間繪畫領域的壹朵奇葩。如今,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和藝術交流的擴大,戶縣農民畫逐漸走出狹隘的世界,走出關中,甚至漂洋過海,成為陜西文化的壹個亮麗品牌。
然而,戶縣農民畫的發展也存在問題。為了迎合市場,向國畫、油畫甚至西方抽象畫的風格靠攏,大規模的“作坊”和“流水線”生產,民間繪畫失去了在農村的生存土壤和表現風格。應用絲網印刷技術臨摹大量好作品,導致畫作價格暴跌,經濟效益直線下降。農民畫創作團隊要麽棄畫經商,要麽進城打工,農民畫繁榮與變異、滑坡、萎縮並存。使知者深感憂慮。
如何使戶縣農民畫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創作出更具藝術品位的作品,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潘曉玲、曹全堂為代表的戶縣中青年農民畫家,正在努力突破“單線平繪”的傳統模式,探索拓、噴、印、畫等新的繪畫技法,在構圖、色彩、造型等方面有所突破。《吉日》、《關中八怪》等作品曾獲全國農民畫大展金獎。“移植”也許不是戶縣農民畫的必經之路,但這種創新的勇氣無疑會給很多戶縣農民畫家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