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維生素C,
(英語:Vitamin C,又稱L-抗壞血酸)是高等靈長類動物與其他少數生物的必需營養素。抗壞血酸在大多的生物體可借由新陳代謝制造出來,但是人類是最顯著的例外。最廣為人知的是缺乏維生素C會造成壞血病。在生物體內,維生素C是壹種抗氧化劑,保護身體免於自由基的威脅,維生素C同時也是壹種輔酶。其廣泛的食物來源為各類新鮮蔬果。
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新鮮蔬菜與水果。蔬菜中,辣椒、茼蒿、苦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等中含量豐富;水果中,酸棗、鮮棗、草莓、柑橘、檸檬等中含量最多;在動物的內臟中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C。
服用禁忌:
●維生素C以空腹服用為宜,但要註意患有消化道潰瘍的病人最好慎用,以免對潰瘍面產生刺激,導致潰瘍惡化、出血或穿孔。
●腎功能較差的人不宜多服維生素C。若長期超劑量服用維生素C有可能引起胃酸過多,胃液反流,甚至導致泌尿系統結石。尤其是腎虧的人更應少服維生素C。
●大量服用維生素C後不可突然停藥,如果突然停藥會引起藥物的戒斷反應,使癥狀加重或復發,應逐漸減量直至完全停藥。
●維生素C不宜與異煙肼、氨茶堿、鏈黴素、青黴素及磺胺類藥物合用;否則,會使上述藥物因酸性環境而療效降低或失效。
●維生素C對維生素A有破壞作用。尤其是大量服用維生素c以後,會促進體內維生素A和葉酸的排泄,所以,在大量服用維生素C的同時,壹定要註意維生素A和葉酸的服用量要充足。
●維生素C與阿司匹林腸溶片合用會加速其排泄而降低療效。
●服用維生素C的同時,不要服用人參。
●維生素C與葉酸合用也會減弱各自的作用。若治療貧血必須使用時,可間斷使用,不能同時服用。
●亂服藥物會損失體內維生素C。如果未經醫生允許,亂服藥物,除會損害健康外,還會造成體內維生素C的流失。
●維生素C片劑應避光在陰涼處保存,以防止變質失效。
●維生素C不能與蝦,螃蟹等甲殼類的海鮮壹起大量服用,會產生三氧化二砷(砒霜),以至中毒。(此條為網上流言,其“大量”意為需在24小時內同時服用約50斤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以及200斤左右的海鮮)
●服用維生素C忌食動物肝臟。維生素C易氧化,如遇銅離子,可加速氧化速度,動物肝臟含銅量很高,如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食用動物肝臟,維生素c就會迅速氧化而失去生物功能。
過量或者缺乏的後果:
維生素C在體內分解代謝最終的重要產物是草酸,長期服用可出現草酸尿以致形成泌尿道結石。
過量服用可引起不良反應:每日服1~4g,可引起腹瀉、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時尚可見泌尿系結石、尿內草酸鹽與尿酸鹽排出增多、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內溶血或凝血等,有時可導致白細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過5g時,可導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婦服用大劑量時,可能產生嬰兒壞血病。
抗壞血酸缺乏,喪失了它最重要的功能,即羥脯氨酸和賴氨酸的羥基化過程不能順利進行,膠原蛋白合成受阻,引起壞血病的發生。早期表現為疲勞、倦怠,牙齦腫脹、出血、傷口愈合緩慢等,嚴重時可出現內臟出血而危及生命。
二、維生素D。
(vitamin D )為固醇類衍生物,具抗佝僂病作用,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 目前認為維生素D也是壹種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家族成員中最重要的成員是VD2(麥角鈣化醇)和VD3(膽鈣化醇)。維生素D均為不同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照射後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維生素D,但維生素D原在動、植物體內都存在。維生素D是壹種脂溶性維生素,有五種化合物,對健康關系較密切的是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它們有以下三點特性:它存在於部分天然食物中;人體皮下儲存有從膽固醇生成的7-脫氫膽固醇,受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轉變為維生素D3。適當的日光浴足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要。
維生素D的缺乏與過量癥狀:
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少兒佝僂病和成年人的軟骨病。佝僂病多發於嬰幼兒,主要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和骨骼的變化。神經精神癥狀上表現為多汗、夜驚、易激惹。骨骼的變化隨年齡、生長速率及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關。可出現盧骨軟化、肋骨串珠等。骨軟化癥多發生於成人,多見於妊娠多產的婦女及體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見的癥狀是骨痛、肌無力和骨壓痛。
維生素過量造成的主要毒副作用是血鈣過多,早期征兆主要包括痢疾或者便秘,頭痛,沒有食欲,頭昏眼花,走路困難,肌肉骨頭疼痛,以及心律不齊等等。晚期癥狀包括發癢,腎形礦脈功能下降,骨質疏松癥,體重下降,肌肉和軟組織石灰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