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它們將成為問題;而且時間越久,還原的難度越大。
隨著電腦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5寸、3寸軟盤已經被淘汰;隨著數字錄音、錄像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錄音磁帶、錄像磁帶也正在逐漸被淘汰。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現在公眾普遍使用的U盤、移動硬盤和光盤是否有壹天也會被淘汰?
現代高科技有壹個特征,那就是更新換代的頻率很高,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根據摩爾定律,微處理器的速度每18個月翻壹番;根據吉爾德定律,大約從2000年開始的25年內,主幹網的寬帶每6個月增加1倍。隨著微處理器和主幹網寬帶的不斷升級換代,相關器件也需要不斷升級換代,U盤和移動硬盤發生新變化在所難免。由此可以想象,我們現在保存在U盤和移動硬盤上的文檔數據也許有壹天就會無法打開,正像現在人們很難找到帶有3寸軟盤插口的電腦壹樣。
如果有壹天,更新的存儲和解碼技術出現了,妳手裏的光盤不能播放了,妳想過會因此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失嗎?筆者想過,而且提出以下建議給大家:
第壹,電子解碼器的每壹次升級換代都應當盡可能與已有的存儲器件兼容;否則可考慮限制上市銷售。也許這樣做會使電子產品升級換代的速度有所減慢,並可能使電子產品的功能變得繁雜,但為了數據資源能夠完整、有效地保存和傳播,這樣做很有必要。
第二,設立專門的技術、文化機構,負責將已有存儲器件上的重要內容轉化,使其能與新的解碼器顯示終端兼容。在現實商業活動中,部分上市的新存儲器件(比如光盤)已經這麽做了,但這些生產者並非有意識地要完整保存數據資源,而更多是按照市場需求來生產。這樣壹來,勢必相當壹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歷史價值的文本不能在新的存儲器件上得以保存。因此,僅按市場需求生產新的存儲器件還不行,必須設立專門的技術、文化機構來做這項工作。
第三,建立可靠的網絡數據庫備用系統。這套備用系統就像飛機上的黑匣子,能夠經受住意外事件和巨大災難的考驗。此舉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很值得。
第四,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等公***數據庫機構以及民間有心人應當有意識地收藏已經被淘汰的電子或數字存儲載體,並使其保持完好運轉的狀態——這壹點很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這些收藏的數據保存功能,真正實現其歷史、文化價值。
筆者認為,在當前提出“使現代文明在數字時代能夠完整、可辨識地保存下去”,不是杞人憂天。只要全社會都能夠對此加以重視並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決好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