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馬上來襲,相信不少人早就買好出遊的票了。
如今,每到壹個景區,我們總能看到那些十幾塊錢到幾十塊錢不等的的景泰藍手工藝品,最多的要數那些 花花綠綠的景泰藍鐲子 ,活口的、死口的,寬的、窄的……
小時候,哪個小公舉還沒個好看的景泰藍鐲子了,戴壹排都不是個事兒。
當然,我們生活中的景泰藍不止這些,像東城區的景泰路、地鐵14號線景泰站,甚至還有老北京景泰藍火鍋……
再看故宮、王府、各大博物館裏陳設的那些宮廷瓷器,總能看到景泰藍的影子。
跟其他工藝品不同,景泰藍是皇家獨享,代表著身份的高貴。據了解,如今的景泰藍文物,故宮藏有8000多件,臺灣故宮有2800多件。
景泰藍,結合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 多種技藝 ,從設計到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經過 十幾道工序 ,才有了玉石的溫潤、珠寶的光澤、瓷器的細膩、金銀的燦爛,才有了“壹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說法。
精湛典雅的紋飾、金碧交輝的色澤、流光溢彩的華美氣韻和 獨樹壹幟的民族風格 ,加之其宮廷獨享的高貴氣質,景泰藍經常作為國禮贈送,是當之無愧的“外交明星”。
新中國的第壹份國禮 就是景泰藍制的臺燈、煙具、金漆套盒。這是林徽因帶領的團隊設計的作品。
這些大大小小的景泰藍國禮,全是出自工藝美術大師之手,設計獨具匠心、造型精美典雅,壹件的價值可是要上百萬級別的。
兩相對比,這區別可大了去了。
說起如何區分景泰藍,還要提到它的壹個 “致命”的缺點—— 砂眼 。
砂眼 是景泰藍燒制過程中的,釉料中的氣體排出而形成的。可以說這是“ 天生 ”的,現在制作過程中依然有,只不過十分微小,肉眼觀察不到罷了。
因此, 本是缺點的砂眼就成了分辨景泰藍的好方法 。
壹般市面上價格低廉的景泰藍鐲子、手鏈,其釉料采用的是低溫釉,比之正宗的琺瑯粉,或許顏色艷麗,卻少了景泰藍的 那種 顆粒感,更不會有高溫燒制的砂眼。
景泰藍,又名 銅胎掐絲琺瑯 ,因在明景德年間盛行,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而得名。
景泰藍以銅胎為底,以鑷子為筆,將柔韌的扁銅絲捏出各色花紋,以中藥白芨調制的粘合劑將銅絲粘在銅胎上,這樣就得到了布滿銅絲的銅胎。
接下來就是各國來訪首腦、各大展覽中觀者可以現場參與的工序——點藍。
以吸管為筆,在掐絲構成的每個小格子間,點以各色琺瑯彩,這就可以拿去燒制了。
說起來簡單,但為了防止釉料在點藍時流走、燒藍冷卻後破裂、打磨時剝落, 景泰藍的掐絲往往十分繁密 ,不僅需要的紋樣多,數量更是巨大。
壹件事情,在數量級上提高,其難度往往是成倍增長的。掐絲如此、粘絲如此、點藍也是如此。這些都是精細活,純手工,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細心。在此基礎上, 點藍的輕重厚薄 ,以及 花紋的顏色漸變、層次變化 ,沒有實力根本駕馭不了。
但這還不算完,因為燒制過程中釉料融化塌陷,體積變小,低於銅絲,因此需要繼續點藍、燒藍、點藍、燒藍……如此往復三四次,至釉面齊平或高於銅絲才算完成這壹步。
當然還有最後的打磨、鍍金,打磨圓形器還可以用機器輔助,方形、扁形等其他形狀的就只能全程手動了,而且還是由粗到細依次打磨8-10遍,直到作品不再黯淡,色澤新鮮,這壹步才算結束。
以上是景泰藍的幾道大的制作工序,細說起來當然不止於此。
可以說壹件件看似普通的作品,是凝聚無數匠心血,壹步壹步、壹天壹天、壹月壹月純手工精心打造而成的。
反觀市面上這些看似物美價廉的景泰藍手工藝品,多的是 制作模具批量生產 的,多數都少了掐絲這壹環節,嚴格意義上算不上景泰藍。
有的較為良心的,也多是 半手工制作 ,成本降低了,價格也實惠了,但其成品肯定是不如那些凝聚心血的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