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塔鑄造於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它位於這個城市的修慧寺,國家官員在清代將其轉移到周琦寺(這兩個古老的寺廟早已消失)。千佛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它呈方形,身鑄千佛塔,故名千佛塔。
千佛塔已經損壞很久了。清末,本市愛國詩人黃遵憲為懲戒千佛塔,將塔的殘片收集起來,收藏在人民住宅中,譜寫了千佛塔之歌。從1935開始,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縣令、黃先生將塔移至東山嶺,建八角亭保護。由於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日益受到汙染和破壞,不便於遊客觀賞,輿論呼籲對其進行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應梅州市佛教協會邀請,從韶關雲門寺回到祥子。那壹年,他去了師傅發起的普通塔,幫助弘揚佛法,拓展道場。
1990春節期間,由明慧大師發起,在很多人的支持下,選擇了蓮花山修建九層花崗巖塔,保護文物。這壹善舉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社會領導的響應,隨即得到了省文物部門“同意搬遷並自行籌集資金”的批復。
同年7月,省、市、區有關領導和元徹大師及海內外護法成立了千佛塔籌備委員會。明慧法師坐鎮,積極籌集資金,走遍世界各地,得到了華僑、港澳的熱心支持,佛教居士前來做義工。
在政府的支持和海內外熱心人士的捐助下,千佛塔寺方丈石明慧大師斥資4000多萬元在大東巖山頂修建了壹座九層石塔。經上級批準,將南漢千佛塔移至新千佛塔底部,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命名。
新建的千佛塔高36米,九層。千佛塔全部由花崗巖建成,高9層,36米,高聳入雲,氣勢磅礴。佛塔的第壹層是南漢時期鑄造的千佛塔。二至八層的內墻鑲嵌著數千尊漢白玉佛像。第九層安裝了壹口壹噸重的大銅鐘,這層樓的內墻存放了數千尊小金佛。塔內有三千尊佛像。塔頂為小巧玲瓏的石塔,形成了塔下有塔、塔中有塔和鐵佛、玉佛、金佛的特點,被譽為寶塔建築的壹大奇觀。
沿著塔梯,石塔外圍建有走廊和欄桿,供遊客攀爬欄桿眺望,梅城美景盡收眼底。千佛殿與九曲文化長廊相連,成為梅州和粵東的壹大景觀。
2月3日,千佛塔奠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千佛塔鑄造完善,移至石塔底部保護,繼續修建三層塔。千佛塔由花崗巖建成,結構堅固,防震、防雷、防風,配有現代化照明設備。塔高九層,36米,八角形,雄偉壯觀。壹樓有六尊天王石像,正門是趙樸的老牌匾和對聯。二至八層,外墻有32尊石佛,內墻上有數千尊漢白玉佛像浮雕。每層樓的門上都鐫刻著海內外大德,九樓供奉著上千尊鍍金佛像。塔頂托起壹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點。
塔周圍的石柵欄上雕刻著8尊釋迦牟尼佛像、42尊500羅漢像和48尊吉祥花鳥動物像等。塔身二層,正門兩側有麒麟、石獅石雕,工藝精湛。
整個寶塔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也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塔燈高照,冠名嶺南明珠,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千佛塔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據《清光緒嘉應府誌》記載,於王楠劉體於大寶八年(公元965年)創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鐵塔共分七層,高4.2米,方形。塔底長1.6米,材質為生鐵。每邊有大小佛像250尊,四邊總數為1000尊,故名“千佛塔”。
原塔建於修慧寺。因寺毀,清乾隆初年嘉應府(今梅州)官王將塔移至梅城東的巖頂,蓋以亭臺,四周築欄桿,並築石階供遊人觀賞。梅州的千佛塔和廣州光孝寺的東西塔是同壹歷史時代的遺跡。按梅州千佛塔每側計,二樓77佛,三樓67佛,四樓57佛,五樓37佛,六樓12佛,共250佛,四面千佛。
四樓佛像中,每側蓮池座上各有壹尊大佛。分別是東方的善德佛,南方的石潭德佛,西方的無量壽佛,北方的祥德佛。第七層為塔尖,旁邊有黃遵憲的《南漢修慧寺千佛塔之歌》、邱的《南漢修慧寺千佛塔之歌》等題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