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取士興起於隋朝,經過唐朝時期的完善,最終成為了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可以說相較於世官制、察舉制而言,是壹種非常重要的社會進步。科舉制前後歷經壹千二百多年,為封建政治體系選拔了諸多優秀人才。
明朝是壹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封建王朝,這皆有賴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導。可以說除了宋朝時期的讀書人之外,明朝的讀書人幸福感也非常高。
因為他們既不用交人頭稅,而且只要讀書就會有“俸祿”,包括糧食供給和學費補助等。這其實就為明朝政府選拔人才,提供了壹個非常有利的契機。
第壹、古代狀元乃人中龍鳳,才學見識皆壹流
狀元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第壹名,按照當時的說法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第壹名皆稱為“元”。例如,鄉試第壹稱解元、會試第壹稱會元,而殿試第壹則自然稱狀元。
明朝讀書人地位非常高,這就使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據史料記載,明朝壹***舉行了90次科舉考試,壹***選拔出了90位狀元郎,可以說各個都是人中才俊。
這壹點從明朝狀元試卷真跡中略見壹斑,有壹位明朝狀元的殿試答卷,條理清晰、思路縝密、觀點明確。
最重要的是全文兩千多字,竟然沒有壹處語病、錯別字,而且簡直就是壹副工整大氣的書法作品,筆跡像是印刷出來的。
第二、萬歷二十六年狀元試卷,答題者為趙秉忠
提及趙秉忠可能很多人都是壹頭霧水,但是若要談起唯壹保存下來的明朝狀元試卷,恐怕很多熱愛歷史的人都會贊嘆不已。
因為這份萬歷二十六年的狀元試卷,就是這位趙秉忠高中狀元時的真跡。目前,這份萬歷殿試試卷收藏於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
公元1598年二十五歲的趙秉忠,告別青州府益都縣的家人,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這位出身於官宦世家的青年學子,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或許他並未想到能中狀元,但是殿試前三甲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這壹年萬歷皇帝開科取士,趙秉忠信心滿滿的參加了殿試,壹舉考取第壹甲第壹名中了狀元。如今大家看到的這幅狀元殿試真跡,乃趙秉忠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在1983年是捐獻給山東博物館的。作為目前唯壹的明代狀元試卷真跡,早已是國家壹級文物了。
縱觀12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歷史,歷朝歷代的文武狀元僅有770余人,可以說能夠考中狀元的人皆為鳳毛麟角。
而很多狀元的試卷早已沒入了歷史塵埃,唯有明代萬歷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試卷,完好無缺的保存了下來。
拋卻它的歷史價值不講,單從工整、清晰、大氣的字體上來看,簡直就像印刷的藝術品壹樣。這壹點就足以證明古代狀元,不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而且他們還是偉大的書法家。
第三、趙秉忠狀元試卷寫了什麽
能夠成為明朝狀元絕非易事,尤其是能夠讓皇帝頷首稱是的更不多見。想必當年萬歷皇帝看到趙秉忠的試卷之後,也壹定是眼前壹亮,並被他的才學和論點所吸引,才會欽點他為當年的殿試狀元。
趙秉忠的狀元試卷“臣對”、“臣聞”兩大部分,可以說引經據典、思路新奇,同時,還對當時的現狀提出了個人觀點和建議,最為重要的是他即位崇拜明太祖朱元璋。但是卻並沒有阿諛逢迎、溜須拍馬,只是客觀冷靜的闡述自己的崇拜之情。
題目很“套路”答得卻很優秀,當年的殿試題目為:“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其實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老套路。
看到試題之後趙秉忠寫道:“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既總結了歷史又結合了現實,最重要的是還展望了壹下未來。並直截了當的寫出了治國安邦的方法,“天人合壹,忠君愛國愛民,依法治國”。
這種直言敢諫的做法,讓萬歷皇帝甚為欣喜,所以他成為狀元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實際上趙秉忠之所以敢這樣做,原因就在於明朝文人、文官的地位,已經達到了限制皇權的地步。從朱元璋開始就提倡“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致使很多文臣以頂撞皇帝為榮。
結 語
回過頭來再繼續聊壹聊趙秉忠的狀元試卷,可以說這份試卷壹定打動了萬歷皇帝。除了文采斐然、有理有據、論調新穎之外,可能還與卷面加分息息相關。
因為這份狀元試卷不僅字體大氣、漂亮,最重要的是全文沒有出現塗抹的現象,所以讓現代人認為這就是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