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寫的關於《色戒》的文章後,壹個朋友留言說:
雖然我給她留了個調侃的回復,其實我心裏認可她的話。尤其是當我想到牯嶺街的時候。
雖然《牯嶺街》只講述了壹個以中學生為主角的小人物的故事,但稱之為“大電影”並不為過。妳可以從幾十個或幾百個不同的角度看它,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牯嶺街”。
這些天,壹個新的問題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裏:小思對小明有什麽樣的感情?他殺人多是因為“被哥哥搶了女朋友”還是因為小明背叛了自己而傷心?他有多喜歡小明?換句話說,在導演和編劇的設計上,小思有多喜歡小明?
在我看來,小思對小明的感情遠不止他在電影裏的樣子。他對小明有很深的感情,雖然他只有14歲。
不細心的人可能會以為他們第壹次見面是在醫務室,但實際上,他們是在電影前幾分鐘在學校認識的,就在“校園群毆”的那個晚上。
小四壹個人在昏暗的走廊裏,發現壹間教室的燈忽明忽暗,便從後門走進去,啪地壹聲打開燈,卻看到壹個穿著白襯衫的女孩飛快地從前門溜了出來。那是小明,躲在裏面跟滑頭約會。
還記得那天晚上小思回家後做了什麽嗎?
正房沒人,中間桌子上還留著給他的飯。他走到門口開燈,關燈,開燈,關燈,這時大姐出來了,說他“有事……”。
小明回到家想著那個在教室關燈開燈的女生。
他第壹眼就想起了小明,雖然沒說什麽。
電影開演半小時後,兩人在醫務室見面。老師安排小思把腿受傷的小明送回教室。為了躲避討厭的教官,他們在出校門的半路翻墻。學校墻上塗了“革命”二字,兩個人正好在“命運”二字前翻了個身。
——這兩個人自己也不知道。當楊德昌讓他們第壹次“正式見面”的時候,“命運”綁在了壹起,他們的人生開始變得不同。
蜂蜜從南方回來,沒幾天就被殺了。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也是被逼瘋了,課間突然看到好幾天沒上學的小明。
還記得小思跑過的那壹幕嗎?
背景中,壹個學校的管弦樂隊正在走廊裏排練壹段激情四射的音樂,伴隨著高分貝的小號聲。小明還沈浸在蜂蜜死亡的痛苦中,低著頭向前走。身著黃色軍裝的小思沿著走廊裏歐式白色圓形拱柱奔跑,在彩排樂隊旁邊追上了她。
因為樂隊的聲音太吵了,小思不得不非常大聲地跟她說話,就像在喊:
說到最後兩句,演出剛結束,音樂戛然而止,整個樓道瞬間安靜下來。只聽到四年級壹個洪亮的聲音說:我要做妳壹輩子的朋友,我會保護妳。
妳認為這樣的場景不是“楊德昌”嗎?這太浪漫了,妳覺得這像是青春偶像劇裏的橋段嗎?走廊突然安靜下來,在場的人很多,看著壹個男生大聲向壹個女生“表白”。楊德昌壹直以冷漠、刻薄和嚴謹著稱。她怎麽會突然改變自己的粉色畫風?
《11》裏簡婷婷和少年約會,《麻將》裏柯宇倫和馬特拉在街上接吻,從來沒有這麽浪漫過。似乎唯壹的解釋只能是:導演太偏袒牯嶺街的兩個人了。如果沒有“小四深情”的設定,這樣“暖心”的場景怎麽可能精心設計?
大概在楊德昌的心目中,小思就像每壹個青春期的人壹樣,突然撞見壹個這麽漂亮的人,以為她就是全世界。當她做了壹件“無恥”的事,她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為了暗示如此深刻的情感,導演真是煞費苦心。然而,楊德昌...他會以四年級為例嗎?
小思真的很喜歡小明,但是他從來沒有給小明提供過任何實際的幫助。他努力想改變她,最後在極度失望的現實面前捅了他壹刀。-小思只是非常喜歡小明。他根本不知道怎麽喜歡小明。
我想,楊德昌應該也很愛蔡琴,但只給了她十年不幸福的婚姻,最後還是分手了。他也不知道怎麽去愛別人。楊德昌也應該熱愛這個世界,但每個人都說他冷酷刻薄,像壹把刀子壹樣解剖著血腥的現實。這是“愛這個世界”的好方法嗎?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我愛妳”都遠沒有“我知道如何愛妳”重要,而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後者。
那麽,是不是可以改成這樣的表達:“我會這樣愛妳,比如A,B,C,D……”
在這種情況下,聽起來遠沒有“我愛妳”的幸福指數高,但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更容易持久。給妳壹點希望,壹點失望。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喜歡”人和世界,而是“很失望”。
意外殺人的青少年有多喜歡被謀殺的女生?這個問題可能已經不重要了。就像,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被誤認為重要。
結束
2017.2.4
牯嶺街插曲:為什麽
壹篇老文章:《影子故事·聯合征文|牯嶺街的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