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級裝甲艦是德國火神造船廠委托中國清朝建造的7000噸級裝甲艦。“定遠”級裝甲艦有兩艘,分別是“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
定遠、鎮遠不僅是北洋水師的主力,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戰船。這兩艘船在甲午戰爭初期黃海大東溝海戰中被日本海軍盯上。他們中彈不少,但由於裝甲堅固,只是壹般損傷,並沒有喪失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守阿哈瓦自保,定遠被闖入港灣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日軍占領的炮臺擊中,自行沈沒。而貞元則因觸礁受損,最終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定遠艦和姊妹艦鎮遠艦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僅有的兩艘裝甲艦。
牡丹社事件爆發於1874。日軍在臺灣省登陸,企圖占領臺灣省,清兵用他們僅有的軍艦把它趕到了臺灣。這壹事件引起了清朝朝野的警惕,於是清政府決定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作為經費,加速海軍建設。清海軍分為三洋,其中北洋艦隊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負責鎮守首都。因此,優先考慮建設。北洋水師最早從英國阿姆斯特朗購買艦艇。從1879開始,先後購買了6艘排水量400噸,配備主炮口徑11寸的炮艇,分別是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鐘真、鎮邊。這些炮艇是披著鋼殼的木船,稱為“蚊船”;可用於海防但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之後,李鴻章從英國購買了兩艘排水量為1.350噸,主炮為10寸的巡洋艦,分別是“朝勇”號和“揚威”號。兩艘巡洋艦於1,881年中期完工,年底駛回中國服役。
880年3月31日,李鴻章獲準購買兩艘鐵甲船。同年中期,許和李被派往英國和德國考察海軍和購買船只。徐和李參觀了德國瓦肯造船廠及其“薩克森”級裝甲艦,以及克虜伯公司生產的火炮。
在英國,他們參觀了阿姆斯特朗和他最新的“英飛淩”裝甲船。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特內布雷多的火神號建造兩艘具有“薩克森”號和“英福來”號優點的裝甲船,船上使用克虜伯炮。
鐵甲船的設計和技術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定遠級的裝甲布局類似於“英孚來白希”的設計。12英寸厚的裝甲是碉堡的形式,集中在艦體中間保護機械、主炮和彈藥庫,而不是分散在水線以上。其噸位也是遠東第壹,被譽為“遠東第壹艦”。
合同是1881正式簽訂的,每艘船的造價是620萬馬克。清政府吸取以往的經驗,派劉、、等熟悉水師的人監督德國造船廠。這兩艘軍艦被李鴻章親自命名為“定遠”號和“鎮遠”號。同年2月22日65438,“定遠”上線,次年“鎮遠”上線。
定遠和鎮遠應該在1884完成交割。但1883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按照國際慣例暫停交付。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7月才履行合同交貨。定遠、鎮遠由德國水手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5438年6月+10月抵達天津大沽湖。10年10月29日,龍旗在定遠升起,正式成為清海軍和北洋艦隊的旗艦。
北洋艦隊成軍後定遠、鎮遠出訪周邊國家。1886年7月,當時遠東最大、最先進的軍艦“定遠”、“鎮遠”號抵達日本,壹度震驚日本朝野。但據說東鄉平八郎參觀定遠後,發現清兵居然在主炮上掛衣服,於是得出結論,中國海軍雖然船大,但也不可怕。事實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在甲板上晾衣服是當時海軍的傳統,完全不可能在離甲板四五米高的主炮管上晾衣服。
甲午戰爭失敗後,定遠部分遺跡於1896年被日本打撈。它的方向盤後來被壹個住在日本長崎的英國人用作茶幾,至今仍在日本。2005年,中國制作了壹個壹對壹的定遠艦復制品,並將其停放在威海,作為博物館展品的壹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索回貞元文物,並於5月1947日從日本交付中國上海。它現在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