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瓷器大都講的是官窯瓷器即禦窯瓷器,比較有價值。
壹、景德鎮禦窯廠的建立,明洪武二年,於景德鎮珠山設立禦器廠(於建文四年正式命名為禦器廠)清代改稱禦窯廠,開創了明清官窯瓷器制作的歷史。禦窯廠在明萬歷晚期停燒,至康熙十九年恢復壹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時期。明朝開始用瓷器祭祀,需要大量瓷器,就建立起來官窯廠。
二、禦窯的定義。
1皇家出資建立的窯廠。
2皇家派人駐廠督造。明代壹般以工部官員或宦官為督陶官,清代壹般以工部官員內務府官員或江西地方從四品官員為督陶官。
3產品僅供皇家使用,壹般不對外出售。皇家使用的含義即只能在故宮使用,官員和王府也不允許用官窯。明代落選的腳貨官窯瓷器,壹般打碎就地掩埋,清雍正時期,腳貨瓷器要求壹並解運進京,清乾隆七年六月旨令唐英:禦窯廠燒造之腳貨瓷器,不必進京,即在本處變價處理。
三、洪武青花。
明洪武時期的瓷器繼承了元代風格,器型粗大,胎體厚重,但青花發色不理想,色澤多發灰發暗,(可能是燒造溫度不夠高的緣故),洪武的瓷器裝飾風格常以纏枝繞為主圖案,以蓮瓣,卷草,芭蕉,回紋為輔助圖案。洪武時期瓷器釉裏紅比青花多,青花比較少見。而其它年代青花比釉裏紅多,因為釉裏紅對溫度的控制比較嚴格。元代的青花比較粗曠,洪武的青花比較細膩,
洪武瓷器典型的花紋:菊花花紋。洪武菊花的獨特性,菊花裏面壹層花芯,成格子狀,外面兩層花瓣,裏面壹層花瓣是白花,外邊壹層是藍色。
洪武官窯瓷器沒有年款,至今未見“大明洪武年制”,或“洪武年制”的官窯瓷器。
官窯年款自永樂開始,至宣德成為定式,唯壹壹件有銘文的的洪武瓷器,為上海博物館的青花雲龍紋梅瓶,有“春壽”銘文。
四、永宣青花(幽藍神采)
建文官窯無法分辨,或歸為洪武,或歸為永樂青花。
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青花的稀世珍品,發曠古之未有,開壹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的價值意義非比尋常。
明代瓷器的三個高峰:永宣時期,成化時期,萬歷時期。
永樂青花釉面肥厚,釉色白中泛青(受元代的影響),圖案以小筆觸著色(細筆比較細膩),底部為細膩潤滑的細砂底,(看上去比較粗糙,觸摸起來比較細膩滑潤)圈足常有火石紅。
典型的永宣青花使用蘇麻離青(鄭和下西洋從伊朗帶回蘇麻離青,成色比較好,發色濃艷,),呈濃重青翠,如藍寶石嵌於釉下,有暈散,有錫斑,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永宣青花的造型受西亞影響較大。
永樂青花壓手杯, 胎體厚重,重心在杯子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於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沈重壓手之感,世上僅故宮4件,杯底內部花心署青花篆體“永樂年制”開創了官窯書寫年款的先河。
永樂洪武的瓷器大多畫青花,畫人物比較少,至宣德時期較為多見,造型大都是碗,高足碗,普通碗,人物故事為二十四孝。
天球瓶是永樂年間開創的新器型。
盡管宣德朝僅10年,青花傳世比永樂青花多。有進口蘇料,與國產鈷料混合情況,釉面常有密密麻麻小孔似橘皮樣,稱橘皮紋或棕眼。整體瓷器比起永樂瓷器灰暗壹些。
器型與永樂時期大致相同,抱月瓶等。
宣德楷書款“德”字缺橫,兩種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宣德款識滿器身。(口沿)名品:把蓮紋盆,宣德青花蓮蓬漏鬥,宣德青花鴛鴦形硯滴。
以上內容為本次林晨雷老師關於明清瓷器的講座,對其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