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書看壹遍是不夠的;信息量太大了。除了知識,裏面還有很多隱藏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以佐威格雞年嘉年華特證的形式散落在壹些章節裏。但如果把八卦單挑出來,幾乎都可以寫成傳奇。比如那些古籍印刷出來之後,用於排版的活字最後去了哪裏?
以清代為例,最大的銅活字是雍正年間印制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每冊1040冊,5020冊。最大的木活字是《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乾隆年間金竹簡主持印制的,***134種。最有意思的是錫制活字本,起源於道光年間流行於佛山的“英氏票”和“白鴿票”兩種彩票。當時賭客眾多,有唐姓商人先後鑄造了三副印刷彩票用的錫活字,***計二十多萬。說到底,佛山是個文化小鎮。唐姓商人印制彩票後,在鹹豐元年用這套錫活字印制了《文獻通考》120本《馬端臨》。據說字大悅目,紙白。幾個月前,壹位老師拍賣了自己收藏了幾十年的所有書籍,其中白眉《文獻通考》。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姓唐的賭博經營者幹的。
離清朝也不遠了。按說那些活字,現在應該還能看到壹些,尤其是佛山的錫活字,不過百年歷史。不幸的是,什麽都不存在。其實康熙時期的二十萬銅活字,印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就再也沒印過別的書了。它們被藏在武英堂的銅字庫裏,保管它們的人是內鬼。後來,他們害怕受到懲罰。恰好當時北京錢貴,不夠市面流通。於是有人建議毀銅鑄錢,全部變賣熔化。簡制作的木制活字,至今還保存在武英堂。結果被值班的警衛用來取暖,給朱榮發工資。佛山的錫活字更是不可思議。鹹豐四年,紅巾軍占領佛山,這些錫活字都被賣掉,熔成子彈“打清兵”。誰也沒有想到,文化或文明的載體對人類有如此直接的影響。
從古至今,書有火、水、蟲四種,我想不出用來印書的活字,是銅和錫,還是木和泥。這本書《活字印刷源流》,1990年出版,是手頭最後壹批活字書。它們是由鉛字顆粒印刷而成的。但是,二三十年後,九州、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印刷廠,都印過名著、課本,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