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的1943軍服取代了早期的1935軍服,其形式借鑒了俄羅斯軍服的傳統樣式,在面料、軍銜和軍種標誌上有很大改進,其中最明顯的是用軍銜肩章取代了軍銜領章。第壹批肩章采用戰前面料,質感極佳;後面的是卡其色的。肩章的底板和邊緣的顏色和寬度,以及肩章上的縱橫條紋的數量、寬度和顏色根據軍種和軍銜的不同而不同。少數勤務兵如軍法、軍醫采用窄肩章,只有普通肩章的2/3寬。普通肩章壹端尖,壹般肩章壹端等腰梯形。壹般來說,武器和服務的標誌是貼在頂端或梯形結束,但在前面,出於保密或其他原因,官員經常刪除武器和服務的標誌從肩章。
因為取消了立領,1943軍裝、套頭軍用休閑服改為立領,領口設兩顆扣子。原本隨立領軍裝配發、廣受詬病的賽璐珞襯領也被取消。套頭衫的顏色是橄欖綠或棕色,前面開口處還有3個扣子。軍裝單排5粒紐扣,胸袋外露,翻蓋,上面有豎裝飾條,袖口有邊緣。軍官的大檐帽也更加精致。比如空軍軍官的帽子,除了帽徽之外,在帽瓦正面中間還繡有帶飛翼的五星圖案。連軍用棉衣上都可以佩戴肩章,1941分發給紅軍官兵,直到1943之後才被廣泛佩戴。這種棉衣分為棉衣和棉褲兩部分,有的部隊還有棉背心。這種棉衣最大的特點是表面被數十道加固縫線分割成許多豎條,其作用是防止棉衣局部破損擴大(類似的棉衣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被中國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使用過)。棉上衣是無領的,根據領口樣式可以分為很多品種,但是沒有胸袋,下擺只有兩個口袋。為了避免棉褲過早損壞,壹般在外面穿蓋褲。隨著戰局的逐漸好轉,特別是根據援助法案,美英加等盟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從飛機、汽車到罐頭、方糖等。後兩個國家生產了相當數量的蘇聯軍服,尤其是職業服裝。在此期間,紅軍還向軍官發放了呢子大衣風衣。飛行員的飛行服逐漸換成羊皮質地;機械化部隊和海軍艦艇也配有防雨風衣,風衣由帆布制成,外面覆蓋壹層防水橡膠。步兵配發保護色連帽防雨鬥篷,兩側有開口,以便手能伸手控制武器,但數量不多,很多人不得不依靠雨衣甚至帆布冒雨行軍或睡覺。
1943之後的空軍軍官帽,帽瓦正面中間繡有帶飛翼的五星圖案。
戰鬥間隙的蘇軍官兵。軍官(左壹)佩戴硬肩章,士官和士兵佩戴軟肩章。無論官兵,壹般都有佩戴勛章和勛章的習慣。
1943年初,蘇軍開始采用肩章。圖為1943 ~ 1945期間野戰軍士兵使用的肩章。
蘇聯紅軍中有大量女性,尤其是1943之後。由於缺少成年男性,大量女性加入軍隊或準軍事組織,主要從事衛生、運輸、後勤和壹些技術工作。女裝制服以裙子為主,冬天也是如此。長裙是連體褲,短裙配頭套穿。材質為呢子和卡其布,顏色為棕色、卡其布和深藍色。女子軍帽是貝雷帽式的無檐毛料軟帽,比較寬大,前端有“紅星”帽徽;壹件夾克和壹頂軍帽?襯衫的款式從戰前到現在基本沒變,除了戰前襯衫是小翻領,1943後改成立領;平時腳上穿短或高的軟皮靴。女軍裝裏也有花呢大衣,款式和男裝差不多,只是裙子的開口方向相反。在戰爭條件下,很多時候女兵也會穿更方便行動的男式軍裝。
戰爭時期,空軍女飛行員的制服基本是套頭夾克、短裙、皮靴的統壹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