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裕。她的父親李藏書豐富,她從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文學基礎。婚後,她和丈夫趙明誠壹起致力於字畫石的收藏和整理。金兵中原,南流,形勢寂寞。在歌詞中,他更多地寫的是前期的閑適生活,後期的人生經歷和感傷心境。
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諧雅正,提出詞“異於壹家”的理論,反對把詞寫成詩的方法。能寫詩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時代感,歌頌歷史,用詞大方,與他們的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天有壹個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擴展數據:
李清照擅長詩文,更擅長詞。李清照的詞,有“易安詞”、“漱玉詞”之稱,因其數、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是宋人很早以前就有記載的。今人編詞至今約45首,10余首存疑。她的“虞書詞”既雄且奇。她不僅有深厚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作精神。總的來說,由於生活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的變化,她的創作內容在前後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閣生活、思想感情,主題側重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表達受傷時的留戀和懷念之情。表達了他孤獨壹生中深深的悲傷、孤獨和憂郁。
李清照早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閣生活、思想感情,主題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比如《如夢》兩首歌,活潑優美,語言創新。《鳳凰臺憶簫》《剪梅》《醉花吟》等詞,通過描寫孤獨的生活,表達對丈夫的深情,表達對彼此的愛。《送別常寄姐妹》寫的是對女伴的懷念,感情極其真摯。
雖然她的詩大多描寫孤獨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情懷,但也常常能看到她對自然的熱愛,坦率地透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是壹個女作家寫的,比第壹人稱敘述者的《永遠在我心裏》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詩詞也與前期有很大不同。國破家亡後的政治風險和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十分痛苦,所以早年的詞作變得淒美明快,但又充滿悲涼低沈的聲音,主要表現她受傷時的懷鄉和留戀之情。
流放期間,她時常思念中原的故鄉,比如“故鄉在哪裏?《菩薩蠻》中的“醉了才算”,以及《蝶戀花》中的“空夢長安,認長安路”,無不透露出她對失落的北方深深的懷念。她更留戀過去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不遇喜》,回憶起當年“中州鼎盛”的羅京舊事;《調坊》、《曹芳塘》回憶當年的“獲獎感言”,都是將過去的美好生活與今天的淒涼憔悴相比較,寄托對祖國的思念。
在她的詩中,她充分表達了她孤獨生活中深深的悲傷。比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萬物休”的感受,通過寫“尋尋覓覓,冷清寂寞,淒淒慘慘戚戚”的情境,表達了她難以言說的“悲涼”。
再比如《清平樂》中“天涯今年遠”的悲涼,《孤雁》中的哀愁情緒,都是在國家苦難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分詞是對那個時代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