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覺得好玩,就收起來了。同學來我家玩,我就拿出來給他們看。有壹次,同學們在爭著看的時候,米粒崩了出來,掉進了沙發的縫裏。很久都沒到,但是“米粒”越陷越深。過了幾天,父親問我“米粒”放在哪裏,我過了很久才說出“米粒”的下落。父親壹聽,壹臉焦急,趕緊拿剪刀把沙發拆了。我躲在壹邊不說話。我看著父親終於從沙發上找到這個小東西,擦了擦汗,笑了。我好奇地問:“何必呢?不就是壹粒米嗎?”爸爸忍住笑,給我講了壹個感人的故事。
(3)原來,這個微雕的作者屈如是壹位老師。從小C (a .喜歡b .熱愛C .熱愛d .熱愛)微雕藝術。文革期間,他遭到迫害,被發配到農場。而屈如的雕刻技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練就的。當時沒有雕刻用的石頭,屈如就在木頭上雕刻。後來,他發現了壹片竹林,就在每壹棵竹子上刻了壹首詩,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高有矮,連新生的竹竿上都寫滿了。他苦練十年,無論日曬雨淋,不怕蚊蟲叮咬。漸漸地,他練就了壹手好的雕刻技藝。甚至壹根頭發也可以劈成兩半,刻成對聯。能在這麽小的東西上刻字完全是壹種感覺。這粒米是我父親拍攝他的微雕藝術時送給他的。
我看著這粒“米”,明白了它的價值。曲如流了多少汗啊!我現在明白了,父親給我的不僅僅是壹件微雕藝術,不僅僅是壹個故事,而是壹種精神。
用A、B、C、D的適當單詞填空,依次應為B、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