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是直接把他的作品命名為書房。宋代大詩人陸遊晚年以師曠“老有所學,如夜行燭光”為題,將書房命名為“老學寺”,因此其文集取名《老學寺筆記》。清代大學者俞樾因為去北京復試,手裏拿著壹首詩。前兩句是“花還在春,天還晴”。曾國藩深得考官賞識,因此登上金榜,故題《廳中春》,其生平著作命名為《廳中春全集》。再如的《莊悔集》、張浦的《齋詩七記全集》、梁實秋的《雅舍隨筆》、沈的《秋明室詩》,都是以齋名冠名的。
第二,壹些著名學者的作品是以其房間命名的。清代著名詩人黃忠,家境貧寒,故取名既作書房,又作宿舍。室名“二當家軒”,但文集《二當家記》代代相傳。葉聖陶有壹個房間名字叫《活不膩》,在他20世紀20年代的短篇小說集《活不膩》的序言中,他曾經解釋過書名的由來:“腳累。當小說家可能不會很成功,但妳必須做點什麽。我壹次寫壹篇文章,卻忘了反復看,經常看不下去,百讀不厭...再說壹次,我厭倦了。有人說我厭世,但經過我自己的考察,似乎並沒有。不想自殺,這世界怎麽會累?我在國內也是這麽想的,幾本小說結集出版時,都用‘不累’二字作標題。”另壹個例子是清代學者陸的《三語堂集》和現代作家豐子愷的《園園堂集》。
第三,壹些文人,因為出身官宦,修建院落等事業。晚年,他住在豪華的房子裏,作品以花園命名。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晚年棄潯陽之宅,於京口建室,巨樹出峽,駐足炫目,壹人繞流夢。”這就是他的名著《孟茜筆談》的由來。晚清詩人黃遵憲曾在家鄉建別墅,取陶淵明“造屋在人文環境,卻無車馬”的詩句,題之為“人地在魯”,後有“詩草在魯”。江南名園益州園是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的私家園林,其文集名為《益州山人四稿》、《益州堂別集》。清代詩人袁枚在南京梁青山腳下建了壹座“隨園”,所以他的作品中就有隨園詩。
將自己的作品冠名為《自習室的好名聲》,壹直流傳至今,沒有褪色。如當代詩人蘇的詩集《水泊齋》、臺灣著名作家的《樓月樓記》、戴的《笑林》等。